三個月前,此時此景,殊難想像。嚴格執行「清零」政策的香港去年一整年,幾乎都只出現過每日個位數或雙位數的零星個案。
由於奧密克戎變種毒株有高傳染力、低重症率的特徵,包括新加坡在內的不少國家都已先後經歷過確診病例暴增的情況。
然而,與多數國家感染人數大增,死亡病例卻未顯著增加,甚至部分下降的情況不同,香港的冠病死亡病例在此波大流行中急劇攀升。昨日(1日)單日死亡人數更是首度破百,達117人。
據彭博社計算,香港過去10天的冠病死亡率已成為全球的最高紀錄之一。
當地每100萬人中,有八人因冠病死亡,是全球已開發國家或地區之最,預計即將超過美國今年1月底錄下的每100萬人中有九起死亡病例的紀錄。
香港的醫院目前人滿為患,醫療體系不堪重負,當地停屍間甚至因病故人數快速增加而出現遺體堆放情況。
根據官方數據,當香港疫情在2月逐步惡化時,當地只有不到一半的70歲以上年長者已接種疫苗,尚未接種者多達50萬人。
隨著第五波疫情爆發,當地加速了疫苗接種,然而截至昨天(1日)為止,70歲至79歲人口的接種率仍只有77.24%,遠低於其他年齡層。風險最高的80歲以上更是低至49.34%,只有不到一半完成疫苗接種。
香港衛生署的報告顯示,當地第五波疫情的首527宗死亡個案中,有多達91%生前未接種兩劑疫苗,且多數為年長者。
當地至今已有大約580家療養院出現確診病例,多達2900名住民及860名職員感染了病毒。本周一(2月28日)的數據顯示,當天有過半的死亡病例源自療養院。
由於過去當地病例數較低,患病風險不高,不少年長者因此選擇不去接種疫苗。
公眾對香港政府的不信任,以及港府沒有及時處理有關疫苗副作用和效力的錯誤信息,更進一步助長了不打疫苗的猶豫情緒。
輝瑞疫苗及中國科興疫苗是香港主要施打的兩種疫苗。
由於一些錯誤信息的大肆流竄,不少老人家存有「科興疫苗沒有效用,輝瑞疫苗存在許多嚴重副作用」的想法。
因此,他們決定「能不打就不打」,「讓年輕人去打」,無視年紀較大、患有慢性病的高風險群體才是最應該施打疫苗的科學證據。加上港府也沒有及時出面澄清,最終促成這波疫情年長者死亡率偏高的悲劇。
這明顯與其他國家要求輕症患者居家康復,以免加重醫護人員負擔的做法背道而馳。
由於沒有依據症狀輕重來妥善分流確診者,本該治療患者的醫院,反倒成了病毒傳播大本營。
然而不少專家質疑,香港根本不可能複製中國大陸的抗疫模式。
一些人也認為,港府堅持採取清零的嚴格措施,只是為了向北京表示忠誠,並非出自醫學上的考量。
特首林鄭月娥今年1月底面對記者追問時,就面臨了無法清楚定義何謂「動態清零」的窘境,當時她只能如此「解釋」:
「動態清零,我承認是一個內地的策略……我不是始作俑者,所以如果你要『動態』二字很權威性的定義,對不起,真的解釋不了。」
面對疫情幾近失控,港府計劃在本月推行長達九天的全民強制檢測,以截斷傳播鏈。
香港大學醫學院的最新估算則指出,若短期內沒有針對性措施出台,估計4月底香港的總感染人數會高達430萬人,占全港人口的58%,屆時死亡人數預計可能多達464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