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第一!新加坡連續16年蟬聯全球最宜居城市!

2022-03-03

2022年的全球最宜居城市排名出爐啦!

這兩年,新加坡的整體評分都因為考慮到疫情因素而有所影響。

但!

新加坡還是那個新加坡。

今年的全球最宜居城市,它還是第一!

圖源:national geographic kids

新加坡連續16年被評為

全球最宜居城市

昨天(3月1日),全球外派人力資源顧問機構ECA International發布了最新版的全球最宜居城市排行榜。

ECA的排行榜稱得上是業內權威。

圖源:time

每年11月進行調查,評估對象包括全球超過490個地區,評估的主要考量標準包括:

氣候、醫療服務、住房及公用事業、自然現象、隔離程度、社交網絡與娛樂設施、基礎建設、個人安全、政治環境,以及空氣品質等。

綜上,今年的最宜居城市前10排名如下:

第一名:新加坡

第二名:惠靈頓,紐西蘭

第三名:大阪,日本

第四名:東京,日本

第五名:哥本哈根,丹麥

第六名:名古屋,日本

第七名:伯恩,瑞士

第八名:橫濱,日本

第九名:愛因河芬,荷蘭

第十名:斯塔萬格,挪威

算上今年,是新加坡連續第16年蟬聯全球最宜居城市。

圖源:visist singapore

很明顯,2022年的最宜居排行榜基本沒幾個亞太地區城市,上榜的也就只有新加坡、紐西蘭、日本。

之前曾出現過的中國香港、澳門、內地城市等,這次都沒入圍前10,主要原因還是因為邊境限制因素。

而新加坡,今年雖然仍保持在第一名。

但實際上整體宜居程度的評分也在下跌,因為新加坡疫情下的開放程度還沒有達到歐洲水平。

根據評分,新加坡比較出挑的地方包括國際學校教育、基礎建設以及住房方面。

因為上述分數較高,所以新加坡還能穩坐第一。

ECA International 的亞洲總監 Lee Quane對新加坡評價如下:

“由於非常嚴格的封鎖措施和日益嚴格的網際網路審查,新加坡的宜居性得分有所下降。

意味著新加坡與第二和第三名城市之間的差距自去年以來已經縮小。

但由於在國際學校教育、基礎設施和住房等其他領域的優異成績,新加坡仍位居榜首。

新加坡整體得分是在降,不過相比其他城市,下降幅度微乎其微。

2021年到2022年之間,不少城市受到疫情影響(主要是邊境限制)排名下降,包括:

首爾,中國上海、台北、香港、澳門、德黑蘭、雅加達、奧克蘭。

其中,香港現在排在第77位,上海排在第117位。

圖源:香港01

從區域來看,這次亞太地區城市的整體排名受到疫情及防疫措施影響極大。

如果不看疫情影響,目測多數城市排名會恢復到疫前水平。

相關:全球生活費排名

ECA也有對全球重點城市進行生活費調查。

目前最新排名還是2021年版本的。

去年,全球外派員工生活費用最高的10大城市如下:

第一名:香港

第二名:日內瓦

第三名:東京

第四名:紐約

第五名:特拉維夫

第六名:倫敦

第七名:蘇黎世

第八名:首爾

第九名:上海

第十名:廣州

圖源:AI JAZEERA

其中,亞洲地區的10大外派員工生活費最高的城市排名如下:

第一名:香港

第二名:東京

第三名:首爾

第四名:上海

第五名:廣州

第六名:深圳

第七名:新加坡

第八名:北京

第九名:橫濱

第十名:台北

可能看到這裡有的小夥伴會覺得奇怪,竟然新加坡不是全球最貴?

圖源:AI JAZEERA

去年,新加坡在全球外派人士生活費中排名第12位,據ECA評估這個排名相對穩定。

不過新加坡有一個明顯趨勢:

通貨膨脹水平較高。意味著日用品物價上漲,租金也出現較高升幅。

那麼今年呢?

可能不用椰子說明,前不久結束的財政預算案已經公布明年消費稅提高。

而今年因為原材料跟能源運輸成本,依賴進口的新加坡物價目測只高不低。

椰友們,新加坡外派人士生活費排名亞洲第7,比國內上海、廣深都要低。你們覺得真實情況如此嗎?

留言聊聊~

了解新加坡疫情最新消息


相关文章

  • 🇸🇬🇲🇾 越堤族:住在新加坡的開銷壓力真的比住在新山少‼️獅城衣食住行比JB省錢‼️
  • 留學獅城不踩雷:新加坡入境物品攜帶全攻略,禁帶與必帶一鍵拿捏
  • NUS王鑫超榮獲IEEE AI 十大值得關注人物之一
  • 緊急警報!新加坡骨熱痛病例激增!你的保險能賠嗎?
  • 解碼新加坡COMPASS機制:企業員工多元化如何被評估?
  • 🇸🇬🇲🇾 越堤族:住在新加坡的開銷壓力真的比住在新山少‼️獅城衣食住行比JB省錢‼️
  • ​直通新加坡!柔新特區基建狂飆,中企如何搶占先機?(二)
  • 🇸🇬 新加坡大選投票Q&A一次搞清楚!幾點去投票、老人家可以優先投票嗎、哪些事情不能在投票的時做,一文看懂🔍
  • 跨國公司撤離+選邊站」雙重衝擊!黃循財總理:行動黨絕不拿人民未來"賭國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