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
新加坡城市生活
智慧城市建設
放眼全球的智慧城市建設,實際上真正取得成功的案例並不多,但新加坡絕對算一個,並且是今天世界各地城市發展爭相效仿的對象。
新加坡多年來一直占據著各種智慧城市榜、清潔城市榜、宜居城市榜……還常常是榜首。
新加坡提出了」智慧國家計劃「,擬建設覆蓋全島的數據收集、連接和分析的基礎設施及作業系統,從居住、交通運輸、國民健康到政府服務等多個層面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
其中,在居住層面,智慧市鎮概念被推出,旨在組屋市鎮的規劃、開發和管理中使用科學技術,為居民創造更宜居、高效、可持續和安全的居住環境。
那麼,一個國土面積小、建國時間短、人口700多萬的城市國家,如何能在短短55年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國際大都市?
建設措施
01 政府致力智慧國家建設,
且綜合措施齊下
作為世界上首先提出「政府信息化」的國家之一, 在2019IMD智慧城市指數排名(IMD Smart City Index 2019)排名中,新加坡榮居首位,而在2018-2019年度的世界智慧城市政府報告排名中新加坡則位居第二名。 新加坡政府致力於全球第一個智慧國家的建設。
新加坡在智慧城市領域的成功並非偶然,而是綜合措施齊下的結果,首先,新加坡政府在其智慧城市建設中,是絕對的主導力量。新加坡高效廉潔透明的政府,就被認為是其吸引外部投資,推動信息產業發展的重要推手。其中強有力的政府政策指引、盤活政企民三者的關係與分工是一條非常重要的主線,政府的頂層設計作用極為突出。
並且,在標準政策制定方面,新加坡政府自上而下制定了諸多標準,包括傳感器網絡標準,確保通過各地傳感器收集的數據進行即時分析;物聯網基礎設施設計標準,提高其靈活性的同時保護各機構之間互相傳輸的數據安全;醫療、交通和城市生活等產品的標準,確保安全性。
這一系列標準對於數據驅動的智慧城市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在政策執行層面,由政府科技局輔助完成政府、企業、市民的協調工作。這種三方合作的模式旨在充分調動市民、企業參與智慧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增強市民、企業的主體地位和參與程度。
新加坡經濟發展局的網站上顯示:"無論世界經濟形勢或危機如何,新加坡政府始終採取親商業的政策"。此外,從政府治理來看,新加坡行政層級少,機構規模小,這使得政治輸出和輸入直接而通暢,較少會產生政策扭曲的現象。在多層體制保護下,多家科技公司都選擇在新加坡建立區域總部,其中包括惠普、IBM、Facebook 等。
02 城市網絡部署:
為智慧城市發展奠定基石
從體制上,政府帶來了強有力保障,而從現實基礎來看,網絡通信技術為智慧城市發展鋪就了最寬的道路。
有人打過一個比喻,新加坡無處不在的一個是空調,另一個則是WiFi。空調緩解了熱帶國家新加坡的炎熱程度,而WiFi則給新加坡帶來了便利的通信渠道。早在2014 年時,新加坡政府已經有近 98%的公共服務通過在線方式提供,讓民眾可以得到一站式服務。
03 追加對信息技術的投資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流行,很多國家開始財政吃緊、削減相關投資,但新加坡政府並沒有削減智慧城市相關的技術投資,反而於在2020年下半年宣布,決定增加30%對信息技術的投資。新加坡政府技術局(GovTech)宣布將在2020年花費約35億美元,高於2019財年的27億美元。
這很好地證明了新加坡當政者們超前布局的決心和意識。
04 智慧醫療:
以人為本下的驅動
在醫療領域,新加坡開發了綜合醫療信息平台,包括全國電子健康病歷系統、綜合臨床管理系統、個人健康記錄計劃以及遠程合作徵求計劃。
"老年人監測系統"(EMS)是過去幾年裡新加坡一直在試驗的部分,一旦被監測者缺乏活動跡象或者系統監測到其他事故,系統將會立即向其家人或者專業人員發出警報。另外一個醫療方面的試點創新圍繞著"遠程醫療",實現用戶足不出戶,或者不用見醫生即可得到醫療服務。這項"遠程康復"的實驗發起於2014年末,2016年末幾乎已經完成,旨在為中風患者提供康復服務,而不用前往醫院或者康復中心。
總之,無論是人文、技術還是理念,都是我們看到的新加坡在今天成為全球智慧城市之首的原因。其成功離不開基礎設施建設的超前布局、應用的靈活性連接、人才的制度性培養、整體文化的長期打造。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