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继续支持邻里企业的发展,新加坡政府宣布推出为期四年的“2025邻里新天地”(Our Heartlands 2025)计划,拨款5000万元协助他们进行数码化和增加客源。
新加坡贸工部政务部长刘燕玲在国会拨款委员会辩论部门开支预算时,公布了这项消息。
她说,本地在2020年10月推出了邻里企业数码化计划(Heartlands Go Digital),到2022年2月,已经有85%的邻里企业采用了电子付款方式。
什么是邻里中心
在介绍邻里企业提升计划之前,我们先来科普一下邻里中心的概念。
其实这一模式的雏形诞生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社区商业首先在美国兴起,之后在其它西方国家逐步大规模发展起来:
社区商业是一种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以便民、利民,满足和促进居民综合消费为目标的属地型商业。它是城市商业空间的一个重要层次,基本功能是满足社区居民的购物需求、服务需求、 休闲娱乐需求等。
虽然社区商业模式这一概念早已在美国提出,但并没有很有效地发挥出它的性质。新加坡社区商业的概念来源于政府1965推行并长期实施的组屋计划,到20世纪70年代,逐渐形成新加坡特有的邻里中心并开始大规模发展。
这是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对国民的一大贡献,在他的城市规划设计大纲中,放在第一位的永远是生活功能配套。刘太格参考了外国研究,认为邻里中心离附近组屋最远500米,是最合理的距离:
因为温带地区的人愿意走路的距离是600米,但新加坡是热带,人在露天情况下只愿意走400米,可400米半径的面积太小了,必须有500米半径才能有足够数量的居民支撑这样一个中心。
这么多年,新加坡一直遵循这个“500米定律”建邻里中心。很多私人开发商看准商机,承建了不少。但是对于榜鹅(Punggol)等新镇,因为目前还没有足够多的居民,可能面临亏本,大家就不那么热衷建设了。
新加坡邻里中心主要分布于政府组屋区内,为当地居民提供生活配套服务,其主要功能为完善的商业、服务、娱乐等生活配套,其实质是购物中心。
同时,新加坡邻里中心是新加坡政府根据新加坡社会文化情况进行长远考虑而构思和制定的精神内核: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基于这种既充满东方哲学与智慧又与西方人文精神相融合的规划指导思想,使得邻里中心体现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
新加坡建屋发展局(HDB)将社区规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每1000~1200套住户配套建设一个邻里商店;第二类,每6000~8000套住户配套建设一个邻里中心;第三类,每40000~60000套住户配套建设一个新镇中心。
新计划提振邻里中心模式
如今新加坡全岛已有将近70个邻里中心,然而多数的设施已老旧,急需升级,新加坡政府近年来也推出了多项计划为邻里中心注入更多活力。
因此新加坡贸易与工业部(MTI)推出了邻里企业提升计划,让商联会得到更全面的援助,包括更高的邻里活动资助和翻新公共设施津贴。在该计划下,新加坡企发局(ESG)、建屋发展局和新加坡邻里企业中心将和商联会合作,实现四年的发展计划,包括翻新公共设施、举办更有特色的邻里活动、以及提升企业能力和员工技能:
其中,新加坡政府将提高对邻里活动的资助,从50%增加到70%,并扩大资助范围和活动种类。此外给予店主翻新公共设施的津贴,将从80%增加到90%,以减低店主的费用。
图片来源:Darren Bloggie
而新加坡建屋发展局目前已经推出了“商店提升计划”,该计划需要所有店主同意才能进行翻新。新加坡政府考虑修改条规, 把门槛从100%降低到75%。只要超过四分之三的店主支持, 就能进行提升计划。邻里企业中心的目标是要达到“三个五”的突破:
除了目前的三个邻里商区,中心希望与至少五个新的邻里商联会合作。第二,中心将帮助更多邻里企业提升,转型,从去年的40家,增加五倍,到200家。第三,中心也会为更多员工提供技能培训,从去年的200名员工,增加五倍,到1000名。
商会欢迎:将增加邻里商店的曝光率
新加坡政府推出一系列提振邻里商区的措施,受到了全岛商会的欢迎。商会认为要取得成效,还有赖于商店经营者必须随着时代改变,引入新的经营观念。
例如一家为商家售卖商品拍照的电子商务平台透露了一组数据:自2019年6月参与了“商店提升计划”以来,虽然只有20宗交易,但浏览量却达8000人次。商会表示,这显示邻里商店的曝光率有所增加,今年将善用政府津贴鼓励会员掌握数码技能: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