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家之寶不一定是金飾、玉佩、名表等貴重物品,早期華人南下打拚,生活不濟,更多時候留給後人的,是十分平實的物件——一個瓷碗,一根扁擔,或是一門手藝。後代將祖輩用過的東西當寶貝珍藏,有人為傳家寶著書,傳承娘惹文化;有人幾度搬家也不忍捨棄;有人則拿之當鎮店之寶;也有人將其改良,讓傳家寶的故事代代相傳。
兩方硯台,數十個瓷碗,一隻長命鎖,兩把豬秤,兩雙繡鞋,一套檳榔盒……這些祖輩們使用過的物件,或許看起來不起眼,卻被他們的後代當寶貝珍藏。收藏傳家寶是後代對祖輩的懷念,是他們保留家族共同記憶的方式,也是他們與根的傳承連繫。
輾轉搬家不忍棄 夫妻珍藏祖母物品
說起傳家寶,很多人腦海中浮現的可能是這樣的場景:電視劇中每當主角身無分文,走投無路時,取下身上的珠寶金飾,狠下心進了當鋪,兌換些銀兩應急;媳婦嫁進門,婆婆從首飾盒中取出祖傳的玉鐲子給她戴上,認作一家人;老人臨終前,囑咐孫兒從上鎖的箱子裡拿出祖傳寶物,一代代傳下去。
在物資豐富的今天,網絡時代將萬物數碼化,是否還有人在維繫著傳家寶的習俗?從祖輩傳下來的物件述說著怎樣的故事?帶著問題,記者開啟了一趟尋寶之旅。
收藏外祖母家鄉瓷器
葉麗儀的外祖母傳下的潮州瓷碗中,藍色公雞碗(左二)很罕見。
黃培健和太太葉麗儀在東海岸的住家,經營一家私房菜館。兩人都是收藏愛好者,葉麗儀喜歡收木家具,黃培健愛瓷器、書法、藝術品。家中陳列著滿屋的古董家具,八仙桌、鴉片床、瓷器等,古色古香。收藏中不乏從祖輩傳下來的物件,搬了幾次家都不捨得丟掉。
葉麗儀向記者展示外祖母留下來的梳妝檯、百衲被,餐桌旁的柜子里留著幾十個瓷碗,一摞摞擺開,都是當年外祖母舉家搬遷下南洋時帶來的。葉麗儀的外祖母來自福建集美的陳家村,與陳嘉庚、陳六使同村,當年外祖父在陳六使的橡膠廠做工頭,家底豐厚。當年下南洋討生活的人,多是一個包袱走江湖。像她外祖母這樣能運點家具、生活用品過來的不多見,更何況是精緻易碎的瓷器。
黃培健對瓷器頗有認識,介紹這些碗是出自潮州窯口的潮州瓷,胚胎細緻耐用,十分珍貴,少說有百年歷史。其中還有一個很特別的公雞碗,藍色的,其他地方沒見過。
一柜子的瓷器跟著家族傳了三代,葉麗儀從媽媽那裡接手過來,細心保存。「家人知道我們喜歡收集古董,就把瓷器傳給我,相信這些東西交到我手上,會得到很好的照顧。也算是保留歷史吧,保留一份對家人的懷念。」大件物品不像珠寶首飾,安置運輸都很麻煩。每次搬家取捨之間,都沒有把瓷器從清單里划去。若非有心,實在難收這麼久。
保存阿嫲賣菜的扁擔
黃培健收著一根祖母留下來的扁擔,一米來長,是老人家16歲到新加坡時,在牛車水賣菜用的。黃培健從小跟祖母很親,一根扁擔雖不起眼,卻是祖母唯一留下的物件。當年從牛車水搬家到淡濱尼,他專門回舊家天井取回扁擔,坐巴士搬到新家。後來,他又搬到大巴窯、勿洛、東海岸,扁擔一直跟在身邊。
作為收藏愛好者,黃培健(左)和葉麗儀家中也收著祖輩傳下來的物件。
家中還保存了祖母買的兩方硯台,祖母知道他愛寫書法,當年回鄉探親時特地買給他的。這也開啟了黃培健收集硯台的愛好,從那裡開始先後收了20幾方,最近還著手準備出一本和硯台收藏有關的書。
黃培健感慨道:「能夠收藏傳家寶首先要跟祖輩有很親密的關係,如果沒有關於他們的記憶和互動就很難。因為跟阿嫲很親才會收住那根扁擔,不然一根木頭幹嗎拿來拿去。現代人跟父母的互動都少了,更別說跟祖父母了,能不能傳承還是看大家庭的觀念。」
黃培健一直留著祖母買給自己的硯台。
祖母的金飾 開啟收藏之旅
在眾多的家族傳承中,娘惹文化無疑是南洋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新加坡土生華人曹明發,從小就對探尋娘惹文化和根的傳承很感興趣。走進他家就像進了私人博物館,家具、擺件、柜子、瓷器全是精心淘來的娘惹古董。除了自己的藏品外,從祖輩傳下來的物件別具分量,有金飾、檳榔盒、峇迪布、繡鞋等,有些已傳了三四代人,有上百年的歷史。
土生華人曹明發喜歡收藏娘惹物件,追尋根的故事。
曹明發的祖父1900年代在如切經營橡膠園,家境優渥。祖父疼愛祖母,每個月都會買一件金飾討她歡心。二戰時期日本打來,為了維持生計要變賣家當,當時祖母不捨得賣掉首飾,祖父只好賣了房產換錢。三個月後戰爭結束,換來的「香蕉錢」成一堆廢紙,祖父一夜之間從大富大貴到一無所有,終日鬱鬱寡歡,同年得病過世。後來祖母一人帶著兩個孩子,只能靠賣首飾過活。她十分後悔當年沒有早一點拿出金飾來賣,如果一開始這樣做,或許丈夫也不會鬱鬱而終。
檳榔盒在娘惹文化中有著多元用途。
祖母變賣了大部分金飾,留下幾件傳於後人,也因此開啟了曹明發收藏研究娘惹飾品的興趣。他從各處搜集了300多件娘惹金飾,並在兩年前出版書籍「The Bejewelled Lives Of The Peranakans」(珠光寶氣:土生華人的生活),詳細介紹飾品及背後的文化。這也是繼珠寶設計師陳智安(Edmond Chin)之後,在新加坡出版的第二本關於娘惹金飾的書。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曹明發兩年前出版書籍「The Bejewelled Lives Of The Peranakans」。
從祖輩傳下來的飾品中有一條姑婆的腰帶,令曹明發印象深刻。當年姑婆手頭拮据沒錢買金飾,只好先買了一條銀腰帶,等存夠錢又加一個金腰牌;平時出門戴銀的,重大場合就換上金腰牌撐場面。記憶中,每年去給姑婆拜年,小孩子跪下來視線剛好落在她的腰間,要盯著那塊金腰牌看很久,印象深刻。姑婆過世後,他專門收藏了這條腰帶,每次看到就想起小時候過年的場景。
姑婆的銀腰帶,為曹明發保留過年的記憶。
用故事傳承娘惹文化
娘惹婦女喜歡嚼檳榔,檳榔盒是每家必備的擺件。曹明發慶幸留著一套祖傳的檳榔盒,在他看來檳榔盒貫穿娘惹文化的諸多場景,是十分重要的元素。過去哪家要辦喜事,人們會把檳榔作為「請柬」送到女賓客府上。新婚之夜檳榔盒要放在婚床上,幫新人壓床。傳統娘惹婚禮長達12天,這期間若新郎或岳母打翻檳榔盒,則表示不同意這門婚事。曹明發從小就喜歡聽祖母講這些習俗趣聞,檳榔盒的存在也不過是在1920年代以前,後來娘惹婦女接受西方教育,覺得嚼檳榔不雅觀,就失傳了。
曾祖母留下的繡鞋超過百年歷史,被曹明發完好地保存下來。
另一件珍貴的傳家寶,是曾祖母1894年結婚時穿的繡鞋,一代代傳下來。當年曾祖母用碎布片包著鞋,裡頭放入胡椒粒驅蟲保存。曹明發連同碎布片一起留著,裹了一層防潮紙,放在塑膠袋裡,再收在木箱裡。為了拍照,我們小心翼翼地拿出來,純手工金線繡的鞋面精緻如新,布片打開來,泛著時光的味道。
為了保留娘惹文化,延續傳家寶,曹明發將工作以外的時間、心力和積蓄全部投入研究和收藏。他自己完善家譜,從不同年代的報紙訃告中尋找線索,將母親宗族的家譜拼湊追溯回18世紀。他著書講述娘惹金飾的故事,也寫博客希望通過文字的講述,網絡的傳播,讓更多人了解娘惹文化。他所做的一切源於對根的熱愛,也被娘惹文化的多元性深深吸引。曹明發說:「收藏傳家寶是一種提醒,與自己的根保持連接,是對家人的懷念,也在保留整個家族社群共同的記憶。如果說我能留些什麼給下一代,就是研究記錄了關於娘惹社群的故事。」
無形傳家寶 傳承薄餅手藝
郭源發如切薄餅創始人郭田園。
對一些老字號來說,傳家寶不僅是物件,也包括手藝的傳承。2020年我國舉辦首屆「新加坡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獎」,郭源發如切薄餅第三代傳承人郭金地名列其中。
由郭金地的祖父郭田園在1930年代創立的郭源發如切薄餅,後傳給兒子郭進來,現在由孫子郭金地打理。衣缽相傳,從祖父時代就開始用的鐵鍋、面盆一直延用至今。
郭進來憶述,做薄餅是父親從家鄉帶來的手藝,原本只是自己做來吃,沒想到下南洋成了謀生的一技之長。薄餅最早是娘惹愛吃,後來洋人也喜歡,父親不諳英文,一邊靠翻譯,一邊比手語推銷。隨著生意越來越好,父子倆忙得不可開交,經常連吃飯都顧不上。父親積勞成疾,有一次竟然忙到咳血,把郭進來嚇壞了。他十多歲就沒再讀書,跟著父親學手藝。如今郭進來年事已高,兒子郭金地放棄藥劑師的工作來接手家族生意。通過三代人的努力,延續著大家最熟悉的味道。
鐵盤烤出80年老味道
郭源發如切薄餅第二代傳人郭進來(左)和兒子郭金地。
說起傳家寶,郭金地指著做薄餅皮用的大鐵盤,是當年祖父專門找鐵匠打的,每個重20多公斤。歷經84載,經過火炭、煤氣、電等不同火源的炙烤,幾百萬次的冷熱開關,「現在一開電燒熱,它的味道就出來了。」郭金地說著,老爸郭進來在一旁開玩笑說:「這個鐵盤在這裡幾十年咯,都沒有沖涼的。鐵鍋『不洗澡』好像練功夫,練的精氣都收在鐵盤裡。人家問我祖傳秘訣是什麼,就是這個鐵盤咯,經過幾種火烤到現在,幾十年的老味道都在裡面。」
敲粉用的和面盆也是祖父留下來的,郭金地從實踐中發現了祖輩的智慧。小時候總覺得哪裡不對,木盆縫隙大,明明會漏水,阿公卻用它敲粉?後來自己做才發現是在逼你手腳要快,在水流下去之前和好面。和面速度快,麵皮才會均勻細幼,不會有顆粒感。「這就是老一輩的智慧,慢慢做了幾十年才體會到。他們不懂怎麼跟你說,學手藝的過程不像老師教學生,沒有課本都是經驗來的,要自己看,動手做去摸索去體會。」
祖父留下的木盆,郭金地從敲粉中悟得先人智慧。
邊延續傳統邊創新
郭進來有一次在跟老友聊天時,對方突然問起,「你這個薄餅我們一家人吃習慣了,還有人接下去跟你學做嗎?如果你有人接下去做,我的兒孫就有得吃了。」這番談話讓他意識到家族手藝的傳承不僅關乎自己,三代做薄餅的傳承,也是在為饕客留住老味道。許多年輕人在祖輩過世後,逢年過節想要吃薄餅,如果沒人會做,舌尖的記憶就斷了。
郭進來十幾歲開始跟著父親學手藝。店裡做薄餅的鐵盤沿用了84年,是郭源發薄餅的秘方。
好在兒子郭金地接手後,一邊延續傳統一邊創新,開通網上送餐,準備好薄餅皮和餡料,讓年輕一代能自己動手包薄餅,做出的味道就像長輩在的時候一樣。看到兒子經營得風風火火,還拿了獎,郭進來打心底里特別高興,笑笑說:「過了看了眼睛可以關了,沒有遺憾了。」當一個老人家說出這番話時,他的眼裡是笑中帶淚的,閃爍著傳承帶來的希望。
這就是老一輩的智慧,慢慢做了幾十年才體會到。他們不懂怎麼跟你說,學手藝的過程不像老師教學生,沒有課本都是經驗來的,要自己看,動手做去摸索去體會。——郭金地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舊物件刻錄 祖輩南下記憶
王丁山至今留著祖輩傳下來的長命鎖。
在其他搜羅到的傳家寶中,有為後代祈福的信物,也有長輩謀生的器具。
王丁山家裡有一把造型罕見的長壽鎖,是從曾祖父那一輩傳下來的,祖孫四代人都戴過。長壽鎖在明清時候特別流行,按照傳統只要掛上這種飾物,就能幫小孩祛災去邪,「鎖」住生命。家人會在嬰兒出生後不久,給他戴上長命鎖,一直戴到成年。王丁山的祖輩沿襲閩南人拜天公的傳統,男孩在16歲之前,每逢農曆新年初八到十五都會戴著這把鎖。他還記得自己在學生時期,每次過完年都會戴著去上學,用紅線做成一個項鍊藏在衣服里。他也傳給兒子戴,直到他16歲,如今兒子已經20多歲了,他暫且收著,打算繼續傳下去給孫子。
王丁山至今留著祖輩傳下來的長命鎖。
這隻長命鎖造型精巧,有很多細節。雖已年久模糊氧化,鎖身上依稀可見「大伯公」三個字,鎖身下方墜著筷子、碗、簸箕、剪刀、尺子等小物件。每次過年王丁山家裡來朋友,都會好奇看一眼。關於這把鎖的具體歷史已無從可知,但過年佩戴的習俗從曾祖父傳到祖父,父親傳到自己,還在延續著。王丁山說既然是祖輩的心愿,希望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就要一直傳承下去。
以豬秤來鎮店
姚加華在東海岸經營著一家家具店,他放在店裡的「鎮店之寶」,是兩把先輩留下來的桿秤。以前祖父在甘榜是養豬的,家裡有豬圈,就在如今的美世界一帶。這些秤是當年稱豬用的,近兩米長,可以稱500斤重的物件。姚加華看做秤用的木料很好,於是收藏起來。秤上的刻度不是一般畫上去的,而是用釘子一點點打進去,秤砣很重拿不起。爺爺走了爸爸走了,也沒留下什麼,他就把這兩把桿秤放在店裡,用金漆給鉤子上了色,取個好寓意好兆頭,「稱心如意」或取諧音「稱金入億」。
姚加華把祖輩留下來的豬秤放在店裡,當鎮店之寶。
姚加華把祖輩留下來的豬秤放在店裡,當鎮店之寶。
早年當鋪里的傳家寶
既然電視劇里傳家寶的故事多發生在當店,不妨去那裡走一趟,或許能了解更多。
記者上門請教了恒生當掌柜、當商公會會長何謙誠。何會長介紹,其實傳家寶的概念不限於古玩字畫,古董首飾。我們的祖輩多是早期下南洋的移民,隻身來此打拚謀生,家中最值錢的是自己的謀生工具。記得六七十年代看父輩經營當業,那時候是「萬物可當」;有做工用的錘子,送貨的腳踏車,裁縫的縫紉機等,當鋪都估價照收。他說:「畢竟當店是人家手頭拮据,遇到困難時來的地方,拿出的都是家裡最有價值,像傳家寶一樣的東西。之所以拿來典當而不是賣掉,也是想著等有一天手頭寬裕了,還能贖回去。」
當商公會會長何謙誠說,早期祖輩隻身下南洋打拚謀生,家中最值錢的是自己的謀生工具,包括錘子、腳踏車、縫紉機等。
關於傳家寶的意義和用途,何謙誠說:「很多人不了解,早期傳家寶是救命的東西。例如女子的金銀首飾,之所以結婚時長輩把它傳給後代,除了是一份祝福,也有實際價值,以後發生什麼事情手頭拮据可以去當店換錢,不用求人。尤其在貧苦時期,戰爭年代,傳家寶可以保值。把有價值的東西饋贈給下一代,也是想著以後有需要時可以應急。」
在物資豐富的今天,傳家寶的意義顯得不再重要,也很難延續。何謙誠說:「現在的時代,年輕人出來打拚有了家庭小孩,全部心思都在生活上,已經沒有興趣了解、擺弄老物件。受儒家思想影響,尊重傳統傳承的人也越來越少。傳家寶作為長輩對我們的饋贈,有的話就珍惜,不珍惜就很可惜了。」
改良傳家寶 為傳承添新意
Carrie K.的改良款首飾,將顧客祖父的戒指改成套戒。
珍惜祖輩的饋贈,要延續傳承一樣傳家寶絕非易事,需要日常打理、修繕、維護,也有人選擇改良,讓它煥發新生。新加坡珠寶品牌Carrie K.在2015年推出改造傳家珠寶(Heirloom Revival)服務,創辦人簡婉明介紹,這是應顧客要求,在定製珠寶的基礎上應運而生的一項服務,讓傳家珠寶更符合現代審美,平時可以戴出去。
簡婉明注意到疫情期間這項服務需求見漲,「可能是大家經常待在家,增加了大掃除的頻率。偶爾翻出一些祖輩留下的東西,就想改造設計充分利用。疫情也促使大家思考,更加看重和家人的連接。像祖輩留下的珠寶,經常戴著就是一種回憶。」
延續傳家寶背後的故事
有顧客拿著祖父留下的彩色寶石戒指,希望打造成更加摩登新潮的款式。設計師用它做成了一組套戒,可以拆分成幾個小戒指,也可以合在一起佩戴,新穎而有創意。也有人拿著母親留下的玉佩,與自己喜歡的紫晶石結合做成手鍊。還有把父親生前買給自己的小首飾拼在一起做成飾品。改良過程中,須要了解傳統珠寶的製作技藝,藉助3D建模做樣本,將古今飾品做融合。每件改良珠寶都附上一張小卡片,記錄從祖輩傳下來物件背後的故事,再加上改良融入的現代元素,一同留給後人繼續傳承。
關於傳承與改良,簡婉明感慨說:「我們的社會越來越富裕,大家什麼都買新的,也擁有越來越多物品。不像過去的人存錢只買一樣,這樣東西就會變得很珍貴,能夠成為傳給下一代的寶貝。但傳家寶最重要的價值,其實是它背後的故事,是獨一無二的,也是我們想保留延續的。」
從傳家寶到文物
對於一些具有歷史意義的傳家寶,由個人或家族商議後決定捐贈,最終的歸處落腳一般在博物館。國家博物館和亞洲文明博物館網站都有捐贈詳情,須填寫表格,將物品拍照並經過專業檢驗鑑定後,才能確定是否可被接納作為文物。
從策展收藏的角度,記者向亞洲文明博物館、土生文化館首席策展員溫俊玉了解傳家寶捐贈。溫俊玉說,每家博物館會根據自己的定位和敘事重點,選擇所收納的展品。例如亞洲文明博物館側重在探索亞洲藝術傳統,幫助訪客進一步了解新加坡多元種族、多元文化的特性,通過陳列的文物和藝術品,講述新加坡作為國際貿易中心的悠久歷史,三層展區也是圍繞統一主題敘事。
策展員溫俊玉:策展員的工作包括採訪捐贈者,了解記錄傳家寶的歷史和背後的故事。(受訪者提供)
他說:「博物館的存在是一種記錄,通過藏品展現歷史,傳家寶也有這樣的敘述功能。在接收捐贈時,我們主要考慮物品是否與我們的敘述角度相切合。」
傳家寶不同於其他展品的意義在於,它通常是在一個家族裡流通的紀念品、私人收藏或友人的饋贈,有助策展員從更個人化的角度,了解藏家的故事,是在別處無從知曉的。也有一些家族有收藏藝術品的習慣,是一般人很難接觸到的私人收藏。譬如林文慶的後人捐贈他和第二任太太殷碧霞的版畫,以及友人在1926年送的盒子。兩年前的展覽「水·墨·情——又逢香雪莊」,展出我國知名殷商收藏家陳之初的「香雪莊」百餘件珍藏,也是由其後人捐贈。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林文慶後人向土生文化館捐贈林文慶與太太殷碧霞的肖像版畫。(土生文化館提供)
策展員的工作也包括採訪捐贈者,了解記錄傳家寶的歷史和背後的故事。「這個過程得來的信息是很碎片化的。」溫俊玉說,有些物品的故事後人也不是很了解,須要多方詢問親戚拼湊出一些線索。回訪的動作是一直持續的,有時隨著家人好奇開始去了解,挖出的故事會越來越多。但所有的信息不能全盤接受,須要謹慎查證,對照史料。當傳家寶作為文物出現在博物館,一個物件承載了講述歷史的使命,從小家記憶到反映家國歷史中的一瞬,展於後人眼前,一代代延續下去。
我們的社會越來越富裕,大家什麼都買新的,也擁有越來越多物品。不像過去的人存錢只買一樣,這樣東西就會變得很珍貴,能夠成為傳給下一代的寶貝。——簡婉明
文:李雅歌 攝影:龍國雄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