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吉隆坡雷暴強度增30% 氣候學家:3因素結合

2022-03-06

馬來西亞國立大學(UKM)氣候學家弗雷多林(Fredolin Tangang)教授指出,在過去30年來,發生在大吉隆坡地區的雷暴強度和頻率確實增加了約30%。

所謂的大吉隆坡地區(Greater Kuala Lumpur),包括直轄區、安邦、峇都喼、鵝嘜、淡江、八打再也、蒲種和雙溪毛糯。

拉尼娜現象增頻率強度 據《星報》引援弗雷多林表示,拉尼娜現象(La Nina phenomenon)、全球變暖和氣候變化的結合,都是導致上述地區更頻繁發生雷暴的原因。這種現象通常發生在熱量積聚後的下午晚些時候,導致高聳的雲層形成。

弗雷多林說,這個過程是正常的,但隨著拉尼娜現象的出現,由於更多的水分,頻率和強度可能會增加。

他指出,全球變暖和氣候變化都會加強這一過程,因為額外的熱量會引發更多的雷暴。

拉尼娜現象(La Nina phenomenon) 指的是赤道太平洋中部和東部的海洋表面發生大範圍的降溫,加上熱帶大氣環流即風、氣壓和降水同時也發生變化。 這一現象對天氣和氣候的影響通常與厄爾尼諾相反,厄爾尼諾是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的溫暖階段。 更多閃電氣旋同時發生 極端天氣和閃電專家哈多諾·再納·阿比丁(Hartono Zainal Abidin)認為,拉尼娜和氣候變化也導致了更多的閃電與氣旋一起發生。

「我們看到更多的旋風發生。一個氣旋通常從一個低壓區開始。隨著風速的增加,它將成為一個熱帶低氣壓,這是一個危險的熱帶風暴」他指出:「如果風速更高,它將導致颱風甚至是超級颱風」。

「雷暴涉及一個局部地區,而熱帶風暴或氣旋是一個大型的循環天氣系統,可以從一個海岸跨越到另一個海岸」。

「過去20年,有三個熱帶風暴或氣旋影響到半島,分別是2001年在柔佛、2017年在檳城,以及去年12月在雪蘭莪的熱帶氣壓」。

季候風影響 雷暴午後更頻繁 馬來西亞氣象局總幹事赫爾米(Muhammad Helmi Abdullah)指出,目前的天氣狀況都是東北季候風推動的,「雖然東北季候風目前已經轉弱,但在季風過渡期持續到5月初前間,雷暴將在下午和傍晚更加頻繁,特別是在半島西海岸、砂拉越西部和沙巴西部」。

公眾需警惕、做好準備 社區安全聯盟主席李霖泰呼籲公眾保持高戒備狀態,不要對不可預測的天氣掉以輕心。

「在經歷了2004年的海嘯和2015年京那巴魯山地震,以及最近蘇門答臘島地震所帶來的震感後,我們決不能自滿,」他說。

為了減輕風險,李霖泰認為,有關當局必須進行更多的安全審計、教育公眾建立安全意識:「如果我們在災難來臨時沒有做好準備,後果將是可怕的。」

+1

0

+1

0

+1

0

+1

0

+1

0

+1

0

面子書 推特 電郵 Telegram


相关文章

  • 轎車失控直接衝進咖啡店 馬國婦女吃早餐慘被撞死
  • 【GE2025】徐順全:民主黨為三巴旺市鎮制定了發展藍圖 就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提出建議
  • 【GE2025】李智陞:行動黨的初心和使命從未改變 始終以居民為中心
  • 印巴連續三晚交火 巴軍殺死54名武裝分子
  • 涉持假護照入境馬國販毒 47歲獅城男新山落網
  • 柬埔寨一酒店房間遭縱火 中國籍男嫌犯被捕
  • 曼谷大樓在緬甸強震中倒塌 釀63死31人下落不明
  • 馬警搗毀偽造銀行卡團伙 逮捕42歲新加坡男子
  • 德輪胎巨頭關閉46年馬國工廠 近千員工料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