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一些人不會染冠病?科研人員試圖破解謎因

2022-03-07

高傳染性的奧密克戎變異毒株,讓全球多個國家的2019冠狀病毒病例屢創新高,然而有些人不知是否天生體質不同,就是不容易感染冠病,科研人員正對他們進行研究,希望找出原因以協助研究預防冠病的藥物。

根據英國《衛報》報道,22歲的嘉樂特(Phoebe Garret)就是這種人,她曾試過舉辦派對,結果所有人都中招,唯獨她一人呈陰性,她說自己曾四次暴露在感染風險中,但最終都成功逃過一劫。

她去年3月參加了世界首個冠病挑戰實驗,研究人員把病毒滴入參與者的鼻子裡,並捏住他們的鼻孔長達數小時,增加感染幾率,結果參加的34人中,有16人就不會受感染,連續兩次PCR檢測都呈陰性。

「我媽媽常告訴我,我們一家很少患感冒,我不知道這是否有關係。」嘉樂特這麼表示。

來自倫敦帝國學院的Christopher Chiu教授是領導這項研究的負責人。他表示,這有可能是免疫系統迅速關閉胚胎感染的反映。「我們曾經在較早的病毒研究中發現,鼻子的早期免疫反應和預防感染有關聯。」

他補充:「總的來說,這意味著病毒和宿主之間存在鬥爭,使參與者成功預防感染病毒。」

這項研究的目的是為了了解背後的原因,希望不僅能夠研發預防冠病的藥物,也同時能夠預防人們將病毒散播給他人。

也有其他研究發現,民眾有可能在感染的最初階段就成功擺脫了冠病病毒。倫敦大學學院的Leo Swadling博士對當地前線醫護人員進行觀察後發現,他們往往很少檢測呈陽性或自己產生抗體,血液測試顯示,他們當中有約15%的人擁有對Sars-CoV-2有反應的T細胞。

這可能是以前冠狀病毒感染的記憶T細胞-即那些負責普通感冒的T細胞,與新的冠狀病毒發生了交叉反應,並保護他們免受冠病影響。

不過紐約洛克菲勒大學的András Spaan教授說,大多數躲過冠病的人不太可能有基因上的抵抗力,意味他們未必永遠不會受感染,就如嘉樂特,在成功躲了兩年後,在剛過去的1月確診染病,並出現了症狀,不過她很快就痊癒。

出現症狀但抗原快速檢測(ART)結果呈陰?國外一些醫生指出,在冠病病毒還沒擴散到鼻子的部位前,通過喉嚨取樣能更快檢測到潛在體內的病毒。不過本地醫生指出,自行進行喉嚨檢測存有安全風險,不建議這麼做。

根據新加坡媒體早前報道,本地近期有不少民眾出現「遲來的陽性」現象,許多病患雖有輕微症狀,但是ART檢測頭幾天都呈陰,過了幾天才呈陽。醫生解釋,這是因為病毒已潛在病患體內,如喉嚨和唾液,但毒株還沒擴散到鼻子的部位,所以探測不到病毒。

上個月發布的一項美國研究顯示,在29名感染奧密克戎變異毒株的病患中,唾液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檢測比從鼻子取樣的抗原快速檢測,提早大約三天檢測到病毒。

去年在加拿大一項針對Abbott Panbio檢測儀進行的研究則顯示,喉嚨取樣的準確度約50%,鼻腔取樣準確性則高達87%。

本地一名家庭醫生上周在TikTok上通過視頻解釋,如果出現喉嚨痛的症狀,病毒很可能還沒有擴散到鼻子,所以一般ART檢測不到病毒,在這種情況下從喉嚨取樣會比較準確。視頻在網上瘋傳,引起不少網民分享自行進行喉嚨ART檢測後結果呈陽的經歷。不過留言提醒,只有懂得正確進行喉嚨ART的公眾才可以嘗試這麼做。

新加坡本地所售賣的ART檢測儀上都指示從鼻子取樣,因此診所嚴格遵守產品的指示,不會為病患進行喉嚨ART。檢測儀里的棉簽長度比較短,不是設計來擦拭喉嚨的,因此不太安全。

從喉嚨取樣比擦拭鼻子更複雜,很容易引起嘔吐反應,若要在家中自行進行喉嚨ART必須清楚有一定風險。在獲取更多科學證據之前,目前不建議公眾進行喉嚨ART。

路透社早前報道,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指出自行從喉嚨取樣存在安全問題,使用錯誤或會對病患造成傷害。

當局表示,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建議喉嚨ART最好要找專業的醫護人員進行,除非檢測儀製造商能確保使用者都能安全地進行檢測,因此目前還不批准自行取樣。

若要廣泛使用喉嚨取樣的做法,必須有統一和準確的操作方式,但這有一定的困難。

「要擦拭正中央、旁邊還是哪裡?這都可能影響檢測的準確性。」

目前,全球大多數國家都以鼻腔取樣為標準,包括我國在內。但以色列衛生部長上個月建議當地民眾自行進行ART檢測時,可從喉嚨取樣。

路透社報道,當地公共衛生負責人普里斯(Sharon Alroy-Preis)通過廣播表示,為了提高ART檢測的準確性,建議民眾從喉嚨和鼻子取樣。

「這不是製造商的指示,但我們指示這麼做。」

當地一家進口ART檢測儀的採購商則透露,以色列衛生部並沒有同他們商量就向民眾宣布新的檢測程序,也沒有跟他們確認檢測儀是否適合進行喉嚨ART。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


相关文章

  • 🇸🇬🇲🇾 越堤族:住在新加坡的開銷壓力真的比住在新山少‼️獅城衣食住行比JB省錢‼️
  • 留學獅城不踩雷:新加坡入境物品攜帶全攻略,禁帶與必帶一鍵拿捏
  • NUS王鑫超榮獲IEEE AI 十大值得關注人物之一
  • 緊急警報!新加坡骨熱痛病例激增!你的保險能賠嗎?
  • 解碼新加坡COMPASS機制:企業員工多元化如何被評估?
  • 🇸🇬🇲🇾 越堤族:住在新加坡的開銷壓力真的比住在新山少‼️獅城衣食住行比JB省錢‼️
  • ​直通新加坡!柔新特區基建狂飆,中企如何搶占先機?(二)
  • 🇸🇬 新加坡大選投票Q&A一次搞清楚!幾點去投票、老人家可以優先投票嗎、哪些事情不能在投票的時做,一文看懂🔍
  • 跨國公司撤離+選邊站」雙重衝擊!黃循財總理:行動黨絕不拿人民未來"賭國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