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稅收制度繼續發展,同時力求簡單、公平、進步和可持續,考慮到國際和本地的發展,特別是社會結構的變化,後者將在未來十年見證公共支出的激增。這將是一個輕描淡寫的說法,在稅收前景中有很多不確定性在本年度和以後。然而,鑒於財政部長黃先生於2022年2月18日公布的最新預算聲明,一些不確定性已被消除。
——來自NUS商學院的Simon Poh教授
國際發展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稅基侵蝕利潤轉移(BEPS)項目正在積極進行討論,以解決通常被稱為BEPS 2.0的經濟數字化帶來的稅收挑戰。有人擔心,新加坡的企業稅收入可能會受到不利影響。
Simon Poh 副教授
一些盈利的跨國企業(MNEs)將需要將利潤從活動進行的地方重新分配到消費者所在的地方。支柱1預計將減少新加坡的稅收收入,因為其國內市場較小,跨國公司在新加坡開展的活動範圍。
此前,政府曾表示,如果國際稅制發生變化,將考慮對我國的法人稅制進行調整。財政部長在他的預算演講中宣布,政府可能探索引入最低有效稅率的可行性(METR)跨國公司充值的有效稅率至15%。跨國公司不得不支付這最低有效稅率15%,政府應該改變公司系統來收取這個METR,而不是放棄對另一個司法管轄區徵稅的權利。如果發生這種情況,那麼CIT收入,至少從受影響的跨國公司來看,實際上可能會上升。
本地發展
隨著政府支出主要用於人民和社會基礎設施,特別是在醫療保健方面的支出不斷增加,有必要確保政府有足夠的經常性稅收收入來應對這些挑戰。
我們知道消費稅即將上調2%。問題在於它何時會發生,如果會發生,是否會一蹴而就。預算報告顯示,消費稅稅率將首先在2023年1月提高到8%,然後在2024年1月提高到9%。
很多人認為,最早將在今年7月上調稅率,並效仿15年前的2007年2月一次性上調稅率。尤其是在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新年賀詞中發出信號,以及2021年7.6%的經濟增長好於預期之後。因此,得知今年不會進行上調稅率,的確讓人鬆了一口氣。
另外一個好處是,漲價將分兩個階段分期進行,從而減輕消費者在應對高成本和通貨膨脹的同時所遭受的痛苦。對於企業來說,延遲和分階段增加消費稅的影響總體上也應該是積極的,特別是對於小企業和某些特定行業,因為它們無法就其購買和支出要求GST。然而,隨著逐步的增加,他們確實需要經歷兩次增加,這意味著對他們來說更高的遵從成本。
此次上調價格的同時,政府還制定了實質性的「保障方案」,將對中產層和低收入層的消費稅上調影響分別推遲5年和10年。令人鼓舞的是,最初計劃的60億美元商品及服務稅保障一攬子計劃現在將增加6.4億美元,以確保向最需要的人提供足夠的援助。
4個月前,面對越來越多的要求政府考慮更多類型的財富稅的呼聲,財政部長曾表示,國家將繼續研究如何擴大財富稅系統,以解決收入和財富不平等。
在理想的情況下,徵收純財富稅將是最公平的做法。這種稅是根據個人凈財富的規定百分比計算的,也就是說,在扣除他們的負債(如貸款)和所有資產(如現金、動產和不動產)之後。這可以是一次性的練習,也可以每年進行一次。但考慮到在不同時期評估資產的難度和主觀性,這將很難管理。但最重要的問題是人才和某些資產的流動性。鑒於其他實施這種稅收的國家的經驗,Simon Poh教授表示很高興部長沒有走這條路。
在設計一個有效運作的整體財富稅系統時,實際考慮將壓倒任何過分強調實現公平的做法。這些措施包括:確保稅收不容易被逃避,特別是那些擁有更多手段的人;在累進和保持競爭力之間取得平衡,以持續發展經濟;努力增加我們的收入充足性和應變能力。
按照這些標準衡量,部長選擇了一條捷徑,引入了包括個人所得稅、財產稅和車輛稅在內的一系列財富稅。用額外的所得稅和財富稅來補充消費稅的提高,有助於減少過度依賴消費稅帶來收入的負擔。無論是對應納稅所得額超過50萬美元的個人徵收所得稅,還是對高價住宅徵收財產稅,還是對公開市場價值超過8萬美元的豪華汽車徵收附加登記費,這些增加的稅收負擔只會影響到那些有能力支付這些額外稅收的人。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