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世上本没有对错,全是立场。当你有了站在不同立场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就有了保持清明的底气。在国外读书从来不受防火墙束缚,所以各国的新闻报道尽收眼底。只要稍微看几家不同报社,比如new yorks time, the strait times,还有我们中国的环球时报,你心中就有了数。明明是一件事情,为什么各家报社报道起来千差万别呢?那我该信谁,那么多嘈杂的、具有目的性的信息啊,都想借着它们冠冕堂皇的壳子钻入我的耳朵里,鱼龙混杂中,答案只有一个——我自己的心里。
不久前冬奥会,关于某某某犯规,某某某胜之不武这类的新闻层出不穷。只是,你有没有发现,在中国媒体上,犯规的永远是别人。而在外国媒体上,也是一样的,他们的运动员永远行得正坐得端。立场罢了。我们有时没必要为了立场不同就上纲上线,那是一种盲目。 所以我们不难发现有过留学经历的学生,大多不会盲目追捧或者贬低西方/国内情况,他们经常会对比中西两种文化和观点,开始理性的分析中西两边各有的美好。这样的国际化视角是留学给我带来的珍贵的礼物。
还有许多豁然开朗的瞬间,使我的留学有了无尽的意义:我发现,原来一个国家能有这么多个种族一起和谐生活呀;原来伊斯兰教的真正奥义是这样的啊;原来拉美未必那么穷呀;原来欧洲不是那么富;原来中国,也有不一样的一面……
如果可以当一株心中清明、扎根地底的云杉,就别当那随风飘摇的蒲公英。
“舍得吗”
舍得吗?对父母来说,最亲爱的孩子要去到离自己那么远的地方,谁会舍得呢。但值得吗?你问我的父母,他们绝对会告诉你值得。
但我并不打算刻意美化留学生活,所以很清楚的在这里告诉大家:出国留学就是会遇到很多很多困难,需要独自面对。这是一段留学生写的经历: “洗衣做饭要自己,安装家具要自己,生病只能吞从超市买来的胶囊要自己。被偷了现金,自己去报案,跟不上学校课,自己花双倍工作量熬夜去补。
偶尔在某个晚上,看到昏暗空荡的房间,会突然被袭刺全身的一种孤单感压倒到透不过气。但类似的事情经历多了,也就适应了一个人面对,后来甚至学会了享受独立。已经能习惯自己去吃每一顿饭,去每一个地方,也学会了跟外国人交朋友;自己安排时间表,把生活过得井井有条,学会了时间管理,找到自己与自己相处的方式。毕竟,人都要学会自己掌控生活,而不是等著有家长全部为自己安排好。”
这些困难很真实,同时也很好地锤炼了每一个留学生。这些事情,是每个人最终都得经历的,或早或晚。我们在这个年纪被捶打,反而能让我们在以后试错成本更高的年纪游刃有余。最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能成长为自己人生的掌控者,光是这一点,就狠狠令我的留学生活无比值得了。
图片来自网络
别让风决定
有朋友告诉我,留学之后,见的东西多了,反而迷茫了。
是啊, 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种人: 黑皮肤、白皮肤、黄皮肤的; 黑头发、红头发、白头发、黄头发的; 喜欢异性、喜欢同性、异性同性都喜欢的; 不吃肉的、不吃菜的、不吃大米的; 会冲浪的、会高尔夫的、会编程的、会潜水的、会创作的……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发现了许多新的学习方法: 没有老师填鸭式地灌知识点,没有教科书,更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 教授不停地抛出一个又一个话题跟你交互式地讨论,分析,论证; 和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没日没夜的完成一个项目; 所有的理论都是可挑战的,只要你能够拿出足够的实证证据和研究支撑。
我们看到了那么多种活法: 有人关在房间里开着冷气打着游戏; 有人跑着商场忙着代购; 有人在金沙乌节物欲横流的地方买买买; 有人早出晚归在图书馆忙着学习; 有人在派对和社交活动之间流连; 有人宿舍学校两点一线……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都在留学,但活法却那么不一样。 生命终究是一个个体的旅程,我们终得找准自己的定位,做出选择,而不是任这条留学路随意带你去一个地方。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