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絕大多數病例屬於輕症,重症率和死亡率也相對較低,但由於不少輕症患者仍因索取病假單等因素而選擇求診,本地不少醫療體系仍面臨了巨大壓力。
其中,家庭診所首當其衝。
《海峽時報》的一則報道就全程記錄了本地一家位於Sims Drive的診所上周三(3月2日)的「盛況」。從中可看出診所醫生及診所職員在這波高峰下如何疲憊不堪。
據報道,診所在早上8點33分迎來首位疑似冠病確診病患。該名31歲的女病患前一晚開始出現喉嚨痛及咳嗽的症狀,ART自我檢測呈陽性。
「根據衛生部網站,我知道如果我檢測呈陽,但感覺還可以,我其實能在家休息就好。但因為我有咳嗽和喉嚨痛,所以我還是來看醫生拿藥。」
病患也表示,自己想要拿到一紙病假單,與其前往快速檢測中心(Quick Test Centre),該診所距離她家更近。
類似這位女士的情況在本地並不少見。儘管當局已多次強調冠病患者無須病假單即可請假,但不少人仍由於僱主沒有跟隨相關規定而不得不前往診所。
另外,也有一些民眾對於何謂輕症仍有疑慮,為了保險起見還是決定就醫。
(編按:根據衛生部2月25日在官方面簿公布的指南,所謂的輕微症狀包括發燒、咳嗽、喉嚨痛、失去味覺或嗅覺、疲勞、身體酸痛、腹瀉、頭疼、眼睛發紅等。嚴重症狀包括:呼吸困難、胸口疼痛、心悸、意識模糊、喪失語言或行動能力及持續性腹瀉或嘔吐等。當局建議無症狀或只出現輕症的患者無須就醫,在家休息康復即可。)
據統計,單在當天早上的看診時段就來了35名疑似確診冠病的病人。
當醫生總算看完了早上時段的最後一位病人,時間已經來到了中午12點50分,比原定午休時間晚了20分鐘。
此時,診所職員必須迅速為診所消毒,在10到15分鐘內吃完打包好的午餐,準備在下午2點重新開業。
擁有近30年行醫經驗的林醫生表示,他此時已經精疲力盡,腦袋一片空白。
「情況非常緊繃。我看診時總會面臨時間壓力,因為還有其他正在等候的病人開始變得不耐煩,但我們得嘗試作出平衡,儘量給予最好的治療。」
診所職員繼續為病人登記、配藥及為疑似病患做拭子檢測。但她們的工作不僅於此,診所職員同時還得接聽冠病患者的來電,為他們講解確診後的相關流程。
據悉,這類來電平均一小時會有8到10通。
診所職員Caren Manahan表示,這已相對算早,一般來說得到5點或5點半才會結束。
對一部分診所職員而言,當天工作總算告一段落,但林醫生和另一位診所職員Chai Lee Thing,以及一名兼職員工在晚上7點還得繼續上晚班。
林醫生趁空隙趕回家吃晚餐,看看家中的妻子小孩,然後又急匆匆趕回診所。
直到晚上9點40分,林醫生才終於看完當天的最後一位病人,該名病人前後等待了長達1個小時又15分鐘。
「我很高興終於結束了,我可以回家睡覺,為明天準備了。」
「如果我感到疲倦,我就告訴自己,看一個是一個。如果我能多看一個病人,我就能多讓一個病人變得快樂和健康,這就是支撐我繼續做下去的動力。」
林醫生也說,儘管一些只是輕症的病患前來看診,增加了診所的工作量,但他並不會責怪他們。他能理解有些自行檢測呈陰,但出現症狀的人只是為了實踐社會責任而求醫,也有人是由於不知所措或擔心傳染給家中嬰兒或年長者而求診。
「換作是我,我可能也會這麼做。」
本地診所人潮趨緩 無論如何,令人稍感寬慰的是,隨著冠病確診病例增幅趨緩,求診人潮和候診時間已明顯縮短。
據《聯合早報》報道,東北醫療集團首席醫療長吳治健醫生指出,該集團旗下診所在幾周前的高峰期每天有200多名確診病患求診,候診時間可達90分鐘。
不過,過去一周的看診人數已經比高峰期減少兩三成,候診時間也已縮短至30分鐘。
另一家Siglap診所的蔡添榮醫生亦表示,看診病患較數周前減少四五成,候診時間也從一小時縮短至15到30分鐘。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蔡添榮醫生則指出,儘管索取病假單的病患已大幅減少,但仍有人索取康復證明,因為這麼一來就能計入官方確診記錄,日後出國可豁免聚合酶鏈式反應檢測(PCR),而且無須接種疫苗追加劑。
本地昨日(7日)新增1萬3158起冠病確診病例,每周病例傳播率為0.95,已是連續五天低於1,意味著社區病例增幅趨緩。
聯合領導政府跨部門抗疫工作小組的貿工部長顏金勇上周五(4日)在國會表示,新加坡近日的疫情已經穩定下來,但在進一步開放前,當局仍需持續觀察情況。
「或許你認為我們已經接近峰值,但任何事都有可能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