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氣候變遷水災頻發 大馬如何改善防災體系?

2022-03-09

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日前(7日)發生閃電水災,即使巨型防洪工程——精明隧道(SMART Tunnel)已投入運作十餘年,仍無法杜絕水患。污水處理系統設計工程師林健文藉此提醒大馬政府,應當改善現有防洪措施及災難預警,不要總是亡羊補牢,發生水災後才採取行動,派出救援。

林健文接受《亞視新聞東南亞》專訪時強調,氣候變遷劇烈,天災無可避免,而人類在學習與天災共存的當兒,務必學會自救及採取預防措施。

規划水災黑區優先處理 「目前最有效的解決方法是利用水利防洪工程,建造渠道、挖寬河流或挖深河床、防洪池等,來解決水患。」

「但這是中長期的計劃,需要至少3至4年重新規劃,劃分水災黑區,審視問題及弊端才能用新的工程技術逐步完善排水系統。」

「這必定會涉及龐大的人力及資源。」

圖為中學生涉水離開校園,當時水位已經漫及小腿處。(圖:推特用戶@adibrawi) 設置警報系統預防水災 林健文指出,大馬政府已在第11大馬計劃中,檢視與重整水利工程,但僅靠現有的水利工程仍無法有效應對日漸頻密的水災問題。

「因此需要人力干涉,採用警報系統及標誌水災黑區,教育人們辨識及如何應對水災預警。」

「假設某個低洼地區,10次暴雨必有7次會發生水災,當局將此區域列為紅區。另一個區域或許只有4次水災,則規劃為橙區。不曾發生或極少幾率發生水災的地區則為綠區,以此類推。」

他指出,按發生水災的頻率將各區域進行分類的做法,其關鍵在於教導人們如何依據災難警報,採取相應的預防及援救措施。

「例如我現在安邦路(水災紅區),這裡只需連續降雨一小時,便出現積水。那麼我在半小時內發現雨勢不減,水位上升後,就需要把車子移到高處。」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需要一個完善的警報系統,即水位檢測器以及簡訊通知。」

水災警報也可簡訊發送 以大馬衛生部定期發送防疫簡訊的系統為例,林健文認為水災警報也可選用同樣的模式,直言「這並不複雜」。

不僅如此,政府還可以通過緊急危機處理方案,發布暴雨及水災警報後,通過交通管制禁止車輛進入水災地區。同時,以簡訊或社交媒體告知臨近的疏散地點,讓人民及時疏散或將車子移動至高處。

圖為吉隆坡市區道路被黃泥水淹沒,交通使用者唯有繞道離開低洼地區。(圖: 推特用戶@adibrawi ) 宣傳不到位!民眾不知曉已有天災管理機構 當被問及大馬政府是否缺乏危機應對措施及相關單位時,林健文指出,大馬已成立國家天災管理委員會(NADMA),不過政府並未著力宣傳,因此許多民眾並不知道此單位的職責與相應政策。

「天災管理委員會的存在是為了在天災來襲前,及早做好準備和提前發出警告、並且協調各個政府單位展開救災工作。」

大馬國家天災管理委員會已於2016年開通推特帳戶,但至今只有3萬名關注者,或許無法有效傳遞天災消息。(圖:截圖自推特) 大馬人不重視避難演習? 此外,林健文認為,生活在鮮少發生天災的大馬人,其危機意識薄弱,發生災難時不懂得自救,唯有等待他人施以援手。

「大馬人都不怎麼認真看待常見的防火演習,更何況是水災避難演習?」

因此,林健文建議政府,務必以各州及各縣為單位,制定救災手冊,詳細羅列各地區的援救機構(消防局、警局、醫院等),而非以全國統一的急救熱線作為解決方案。

「全國統一的熱線必定會耽誤救援行動,拖慢逃難與派員援助的進度,導致人民陷入手足無措的狀態。」


相关文章

  • 轎車失控直接衝進咖啡店 馬國婦女吃早餐慘被撞死
  • 【GE2025】徐順全:民主黨為三巴旺市鎮制定了發展藍圖 就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提出建議
  • 【GE2025】李智陞:行動黨的初心和使命從未改變 始終以居民為中心
  • 印巴連續三晚交火 巴軍殺死54名武裝分子
  • 涉持假護照入境馬國販毒 47歲獅城男新山落網
  • 柬埔寨一酒店房間遭縱火 中國籍男嫌犯被捕
  • 曼谷大樓在緬甸強震中倒塌 釀63死31人下落不明
  • 馬警搗毀偽造銀行卡團伙 逮捕42歲新加坡男子
  • 德輪胎巨頭關閉46年馬國工廠 近千員工料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