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健文接受《亞視新聞東南亞》專訪時強調,氣候變遷劇烈,天災無可避免,而人類在學習與天災共存的當兒,務必學會自救及採取預防措施。
規划水災黑區優先處理 「目前最有效的解決方法是利用水利防洪工程,建造渠道、挖寬河流或挖深河床、防洪池等,來解決水患。」
「但這是中長期的計劃,需要至少3至4年重新規劃,劃分水災黑區,審視問題及弊端才能用新的工程技術逐步完善排水系統。」
「這必定會涉及龐大的人力及資源。」
「因此需要人力干涉,採用警報系統及標誌水災黑區,教育人們辨識及如何應對水災預警。」
「假設某個低洼地區,10次暴雨必有7次會發生水災,當局將此區域列為紅區。另一個區域或許只有4次水災,則規劃為橙區。不曾發生或極少幾率發生水災的地區則為綠區,以此類推。」
他指出,按發生水災的頻率將各區域進行分類的做法,其關鍵在於教導人們如何依據災難警報,採取相應的預防及援救措施。
「例如我現在安邦路(水災紅區),這裡只需連續降雨一小時,便出現積水。那麼我在半小時內發現雨勢不減,水位上升後,就需要把車子移到高處。」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需要一個完善的警報系統,即水位檢測器以及簡訊通知。」
水災警報也可簡訊發送 以大馬衛生部定期發送防疫簡訊的系統為例,林健文認為水災警報也可選用同樣的模式,直言「這並不複雜」。
不僅如此,政府還可以通過緊急危機處理方案,發布暴雨及水災警報後,通過交通管制禁止車輛進入水災地區。同時,以簡訊或社交媒體告知臨近的疏散地點,讓人民及時疏散或將車子移動至高處。
「天災管理委員會的存在是為了在天災來襲前,及早做好準備和提前發出警告、並且協調各個政府單位展開救災工作。」
「大馬人都不怎麼認真看待常見的防火演習,更何況是水災避難演習?」
因此,林健文建議政府,務必以各州及各縣為單位,制定救災手冊,詳細羅列各地區的援救機構(消防局、警局、醫院等),而非以全國統一的急救熱線作為解決方案。
「全國統一的熱線必定會耽誤救援行動,拖慢逃難與派員援助的進度,導致人民陷入手足無措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