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從來不是只有一個樣子,
女人更有不同的面貌與潛能。
隨著社會的進步,
今日的新新女性越走越強勢。
強,不在於威權、傲慢、
霸氣、強橫;
而是智慧、自信、從容、獨立。
昔日女性在社會無形框架下
被制約機會;
今日的她們多了選擇的權利。
她們可以選擇家庭、
也可以選擇事業,
但更多人選擇遊走於兩者之間。
她們忠於自己想要的生活,
努力追求自己的夢想。
路長,沒關係,重要的是走對;
跌倒,也無所謂,
關鍵是要懂得爬起。
這一期的《華匯》專題,
走訪不同類型的新移民女性,
她們融入生活,她們關心社會,
活出自己的個性,演繹精彩的人生。
舒然:積極推廣本地文藝發展
「以內心的 驅動力 ,促使自己每日反思,在思想、人格、精神上獨立自主。」
在北京經營文化貿易20年的舒然(永久居民,原籍江西)來新加坡之後,開啟了她的第二人生——專注於詩歌創作,她說,這是她在新加坡生活的啟發。
「新加坡作為我的第二家鄉,在紮根的同時,也打開我的觀察與思考能力。」文藝創作不是新加坡的主流事業,舒然沒試探文創風氣的深淺就摸著石頭過河,憑的是一股熱情。「其實,我沒想過把它當成生意來做,只是在這裡接地氣的生活啟發了我,便想用詩歌來記錄自己紮根的心路歷程。」
平日她都將所思所想記錄在手機上,走過的風景,遇過的人,來自生活的體驗都是一首首詩。去年,因疫情引發的思考,讓她詩情大發,還榮獲2020首屆紫荊花詩歌獎暨全球抗疫詩歌公益大賽二等獎。
舒然創作量旺盛,詩作散見於海內外報章期刊,包括本地的《聯合早報》《新加坡文藝》與《赤道風》等,並獲獎無數,包括「2019年度華語詩歌春晚「十大華語詩人、「2020年國際詩歌文化交流獎「等。可她覺得最有意義的還是她寫的一篇關於新加坡語的散文,在網絡上引起新加坡文化界人士的共鳴,甚至有人用作品配搭她的散文,進行二度創作。
舒然也通過詩歌創作衍生許多活動,例如在2017創辦了朗誦俱樂部,請名師在線傳授朗讀技巧;隨後,她更成立了團隊專門製作詩電影並上載到網絡各大媒體上。
「我聯繫了不少本地詩人,嘗試地將他們的作品製成視頻,另請朗誦家朗讀,作品經過文字、聲音、畫面等整合與混剪,以多媒體的形式呈現。」本地學者詩人陳劍看了她的製作後,即刻下單讓她的團隊負責製作20多個作品。
舒然邀會講華語的印族女孩上春晚詩歌朗誦會,以突顯新加坡的多元文化。舒然除了寫詩,也從事藝術創作,參與新加坡的藝術展覽。
此外,她也不斷為詩人、朗誦者開拓發表的平台。今年2月,她受邀擔任春晚詩歌朗誦—新加坡會場的總策劃,集合新中兩地的文創人才,以詩歌形式將新加坡不同階段的歷史文化發展搬上舞台。節目在中國平台「原點」直播,在線觀看人次達到360萬多人,增添了她對本地文藝發展的信心,「新加坡詩歌作品一直被忽略,而且沒有公開朗誦過,這麼大的瀏覽量,大家感到驚奇之外,也很欣慰。」
TWpBd01UbzBNV1F3T2pnNk56Z3laVG82TVE9PQ==
她接下來將推出第三本詩集《鏡中門徒》和一部雙語詩集《陌上桑》。
曾小耘:不運動的女孩攀上巔峰
「 真誠 ,純粹而堅定地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盡所能為群體創造價值。」
曾小耘(新公民,原籍四川)從小就不是愛運動的人,可她在9月成功攀上海拔8163米的馬納斯魯峰,即世界第八高峰,並成為第一個登頂成功的新加坡女性。從不運動的體質到登山運動員的水平,她花了四年時間做高強度的訓練。
曾小耘在高中時獲政府全額獎學金到新加坡讀書,大學就讀南洋理工大學數學系。念大學時她就通過窮遊方式到各地探索新鮮事物,和不同族群不同階層的人交流。畢業前,她參與了非洲坦尚尼亞一個志願工作,讓她有機會攀登海拔5895米的吉力馬札羅山,自此與登山結緣。從2015年至今,這名商務軟體公司的全球策略及規劃項目經理,已先後登上了5000-7000級別的數十座山峰。
成功不是一兩天成就的,她也曾因經驗與體能不足而放棄登頂,為此她為自己設定一個訓練目標,「我大致上安排一周跑兩天,力量訓練一天,拉伸一天,周末兩天去爬山,只留一天休息。」
可能是急於求成,過度訓練讓她一度患有輕度抑鬱,「當我意識到自己的精神狀態後,便休息了幾個月讓身體放鬆,但我心態上從未放棄,所以即便經歷苦難與挫折都不覺得痛苦。」她說,最重要是思想準備,她靠著意志堅持訓練,保持隨時能上珠峰的體能和訓練量。
喜歡嘗試與突破的曾小耘,除了登山,她還涉獵攀岩、滑雪等戶外活動。
就體力而言,曾小耘認為男女各有優勢,「男性通常有更強的力量,更快的速度,加上還要考慮女性周期會被高海拔打亂等因素,所以女性需要的訓練比男性多。當然,女性也有優勢,她們對高海拔適應相對輕鬆,具有耐力輸出的持久和穩定性。」
登山是一個很複雜的高風險運動,涉及體能,心理認知,野外生存經驗,對環境的認識,風險把控,危機處理等,曾小耘說,「我經歷過登山時與生死攸關的複雜環境,把這些技能應用到工作和生活上時,可以更淡定的分析局勢,看清現狀,解決問題。運動也提高我的工作效率。」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很多人登山,為的是滿足征服感,而她卻是為了融入大自然,「在宏偉的大自然面前,人類渺小如螻蟻,沒有征服可言,它更似一種把自己全身融入一個宏大的整體,然後敬畏和臣服。」酷愛登山,也因為可在無際空間探索無限可能。
馬莉:越是艱難越要走下去
「堅持的背後是 堅強 ,堅強的背後是辛酸苦辣。」
馬莉(新公民、原籍吉林)是新加坡引進的首批華文教師,她曾在國際學校教過華文,也為社區居民上華文課。她說,要適應新環境不容易,走入社區可讓她更易融入這裡的生活。
1993年她創辦了創新專業教育學校,馬莉重視的不僅是語文教學,還有文化的推進,雖然不是一段易走的路,可她還是滿腔熱情推出一系列創新華文課程。
她首先推出了「相聲無國界」的課程,培訓洋人與本地學生說相聲,並讓他們有上台表演的機會,課程剛推出時還蠻受學生歡迎,可惜後來家長認為「孩子忙於背稿太勞累」而不了了之。
於是她退而求其次,拿掉文化部分,專心培訓本地學生當主持人,並安排到958城市頻道吸取實戰經驗。不料又因家長一句「不希望孩子太炫耀,學校成績好就行了」而壽終正寢。
馬莉率領中心學生參加西洋棋比賽。
雖然每每做出一點成績,就被一盆清水當頭淋下,但馬莉有一種與生俱來不妥協的性格,人家越說難做,她就越要去做,「我認為天下沒有解決不了的事,一切事在人為。」就這樣,憑著一點信念、一份堅持,這條路不知不覺間走了30年。
她的堅持還是有回報的。一向視「以德治學」為教育方針的她,獲得家長認可,感激地對她說:」你不僅傳授知識,還有品德。」;她也受邀參加CCTV春晚,被主持人譽為傳承中華文化的繼承人,因為她在一個「不重視華語的環境,堅持下來」。她深感鼓舞地說,「我感動的,不是因為別人的稱讚,而是他們的認可與共鳴。」
這一兩年,中心因受疫情影響而學生減半,可馬莉並沒有退縮。「辦教育不是為了賺錢,只要講堂有一個學生,我也要教下去。」在未來日子,她希望能為自己找到接班人,傳承她的理念。
繼往聖之絕學,傳華文於世界。馬莉校長將繼續以「弘揚中華文化,傳承華夏文明」為使命,培養出更多懂華文、說華語的人才,竭盡所能為本地華文教育事業獻出一份力量。
簡舒敏博士:想當「尼姑」的博士
「人生是不斷地 克服 ,儘管逆境不斷,仍然迎難而上。」
簡舒敏博士(永久居民、原籍馬來西亞)小時候在「我的志願」作文上填了「尼姑」,結果引來老師的關注,簡博士說:「那時候並不知道有社會工作者、輔導員等職業,因為經常跟母親到寺院,看到尼姑們都很和藹,很愛助人,其實我當時想說的是,從事服務社會,扶貧濟困的事業。」
簡博士擁有理學學士學位,雙主修數學、化學。1990年,她跟隨先生移居獅城後,便投入社會服務行業。她從一名義工變成全職社區服務人員,然後一步步晉升,最終成為中心的部門主任。她默默的付出發自內心,管理層是看得見的。當沒人載送中心的智障人士,她便充當司機;中心的廚娘突然有事請假,她就充當廚師變出幾道菜肴為智障人士準備午餐。
「這是『善心』事業,不能計較太多,不能抱著追逐名利的心態,不然很難持久。」她以愛心待人,無論是對同事、朋友、殘疾人士、貧困老人,或親人皆是如此。
說到家人,簡博士表示,在她那個年代,男女在家中的責任壁壘分明,所以家務由她一手包辦。尤其後來,當她的丈夫在腦部手術後成為植物人後,她更是放下事業全身而退,晨昏定省照顧終日躺床的丈夫。
兩年後,她的丈夫不幸逝世,但她並沒有回到中心復職,而是以自由講師身份,到各個大學與社區服務中心執教。談到在大學執教,她說這是她一生中最感自豪的事。「當我還是部門主管的時候,利用工余時間完成了博士學位,隨即大學便主動接洽我,並奉上一紙教職合約,讓我有點受寵若驚。我以前在馬來西亞念書時,一直都不是名列前茅,甚至是在及格邊緣的學生,博士學位對那時候的我來說是遙不可及的,更別說是教學生,但人生就是這麼奇妙。」
簡舒敏博士除了在大學授課,也在慈善培訓中心擔任講師。
回過頭看,簡博士笑說,她雖然沒有當成「尼姑」,卻以另一個身份去完成「尼姑」的使命,就像早期為殘疾人士成立的日間服務中心,後期培訓更多學員當社工、輔導員來服務社會各階層需要幫助的人士。
初心,一直都在。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