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义安公司创始人“佘皇帝”——佘有进

2022-03-11     缘分     35452

奉献社会屡获殊荣

佘有进白手起家,靠自我奋斗成功,事业有成之后,将其部分财物捐献于社会慈善与公益事业。

当佘有进在新加坡建立起“甘密帝国”的时候,那些为他效力的潮汕老乡们除了为生计奔波,还要操心“身后事”——为死后的躯体找一个容身之所。佘有进非常渴望给老乡们一些回报,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于是在1830年,佘有进召集潮汕籍的12姓氏代表开会,协商捐资合建一所潮人机构,负责潮人祭祀、联络乡侨感情,以及集资购置坟地安葬潮人等事宜。因为潮州古名义安郡,这一机构便取名“义安公司”。义安公司在1845年正式成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新加坡第一个潮州人庙宇——粤海清庙所在的地块买了下来,并接管古庙。其后,以佘有进为首的乡贤们多次集资,在各地购买山头作为潮人去世后安葬之所,这些就是所谓的“义山”。公司除了接管粤海清庙,建造潮州殡仪馆、潮州公墓之外,还捐建小学、中学、大学和中医药中心,甚至每月固定向潮籍老人发放补贴金。

新加坡义安公司创始人“佘皇帝”——佘有进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乌节路的义安城,是目前新加坡最大的商业购物中心之一,每年为大业主义安公司带来的租金收入超过2000万新加坡元(约1亿元人民币)。而在开发之前,义安城所在的地皮,只是义安公司所拥有的某个山头中很小的一部分。而无论是佘有进本人还是其他捐款者,他们绝对想像不到,当年用微薄成本买来的山头,有朝一日会贵如金矿,给义安公司带来源源不断的巨额收入。或许,这就是“恩恩相报”的最好诠释。

1845年,陈笃生医院建立时,佘有进任总务,负责膳食供应工作。此外,他还出任莱佛士书院董事和崇文阁总理。

佘有进也帮助殖民地政府维持和平与秩序。1854年,闽潮两帮私会党因米粮问题,双方争执不下,而致以械斗,由城市蔓延到乡村,政府无法维持秩序,只得央请佘有进与闽籍陈金声出面调解,才得以平息争斗。

19世纪,华人、华侨领袖时常和殖民地政府有往来,这是他们的本身生意兴盛与安全保证的重要条件。殖民地政府为了酬谢华人华侨服务于社会的贡献,也授予他们种种的衔头和勋章。佘有进以其对社会的卓越贡献,获得了多个衔头和勋章。1851年,佘有进被政府授予特别陪审员,1864年受委为首席高级陪审官,加上1854年平息闽潮两帮私会党的争斗,因而拥有相当大的权势,有“佘皇帝”的美称。1872年,佘有进受封为太平局绅。是获得此项荣誉的少数华人之一,并获得名誉推事的衔头。

据悉,新加坡共有八条以华人姓名命名的街道,其中的中峇鲁“有进街”(EuChinSreet),就是根据佘有进命名的。

1864年,佘有进退休。他用他的余年从事中国文史的研究工作,成为一名突出的学者,著有《新加坡华侨社会史》。

1847年与1848年,佘有进撰写了两篇论文:《华人赡养父母的汇款》和《新加坡华人的人口、邦群和职业》。第一篇文章,是讨论华人各阶层侨民汇回中国的汇款问题。文中他提到,每年商人与苦力汇回中国总额差别很大,商人汇百元,而苦力只汇一两元至数十元,有几年每年汇款总额高达7万元,有几年每年汇款总额降至三四万元。

第二篇文章,是评述新加坡华人的人数、方言群和职业的概况。依照佘有进的估计,华人人口为4万人。但警察局1847年的人口调查华人只有2.47万人。他把华人居民分为不同的六个群体,即:1、从福建来的福建人,2、在马六甲出生的华人,3、从广东省潮安府来的潮州人,4、从广州来的广府人,5.从福建和广东来的客家人,6、从广东省所辖的海南岛来的海南人。佘有进一直对工人阶层关心有加,在文章中作出如下评述:“他们多半是很贫穷的,他们原来打算在这里逗留三四年就返回他们的故乡去,但是居住三四年后能够返回故乡的十人中只有一两人……有很多人在这里住上十年二十年仍未能回去,最后死了把他们的遗骸安歇在这殖民地……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染上了当时流行的抽鸦片烟的恶习,后来就‘上’瘾了,许多华人劳力者赚到一点钱以后就把钱消耗在抽鸦片烟或消费在赌博上,虽经过许多年劳苦,却仍毫无积蓄,所以他们一天比一天更难返回故乡了。”

佘有进将两篇论文投稿于英文杂志《罗根》,这家杂志社把它们翻译成英文,发表在1847年第一期和1848年第二期。

1883年9月23日,佘有进逝世于新加坡,享年七十有八。

佘有进原配夫人过门不久因患天花逝世,便娶小姨续弦,育有四子三女。长子石城,次子连城,三子松城,四子柏城。除第三子松城专心于生意外,其他都很活跃,以慈善事业著名。石城、连城及柏城都被封为太平局绅。佘家一门四太平局绅,被后人传为佳话。

转载请注明来源:狮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