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测试纸慢慢被浸湿,心中忐忑不安。突然像被电击了一下,两条线!
病情还没有发展得那么快。我准备好水,拿出之前买的莲花清瘟胶囊,服了4粒。不管有没有多少用,当个安慰吧。
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头开始隐隐的有点疼了、发胀。拿出温度计放进嘴里,心想开始发热了,果然一看是38.2。
喝水,多喝水,多喝热水。生病时多喝水,多休息是个万能公式。没有什么特效药,想着这几天必须这么硬扛过去,心中不免有些悲凉。
到了第4天,头还在隐隐的疼,浑身的酸痛虽然已减轻不少,但还是觉得很疲惫,不轻松。揉揉发胀的脑袋,伸伸腰,起床了。
我开始了自测。
"转阴!转阴!转阴!"我一遍又一遍默念著。想到转阴这一刻,心情有些激动,有点小高兴,"我可以出门了,我可以自由了,我可以去工作了!" 我想像我的生活将重新回归到正轨上。
还没高兴几秒,猩红色的两条杠赫然突显在眼前! 我的眼睛睁得大大的,看向自己的身体,我竟然没有转阴!
无聊中刷着手机,看到农民大叔声情并茂地朗诵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不过我在欣赏的同时也大煞风景地改了词:
新冠你悄悄地走,正如你悄悄的来,不要带走我们一丝的健康~
(图源:pixabay)
一次又一次, 又得开始隔离生活 如小标题,一次又一次,我又中了,上次是去年十月份的时候。一如既往的喉咙痛,我真的是要哭了(欲哭无泪)。不过有点小窃喜,我又可以休息一段时间了。
(图源:pixabay)
重症中的轻症
屡次进医院
第一天:老公确诊
2021年10月28日,老公中午看医生回来,因为咳嗽,医生给了三天居家隔离指示,等待PCR检测结果过程中还是忐忑不安。
下午自助检测ART出来了两条线。好吧,只能选择接受。现在中新冠比中马票容易多了。我和女儿赶紧测一下,还好一条线,阴性。
第二天:自主居家隔离
我和女儿自我居家隔离中,把预约都取消了,毕竟算是密切接触者,虽然政府规定,只要检测阴性,可以出门学习工作,但尽可能在有条件情况下在家呆着,不给社会添乱。
第三天:老公再次被送进医院
一大早起来问老公,他说是一整晚睡不好,都在发烧发热中,体温一直在38度以上。
晚上老公直接高烧到39度,女儿马上叫了救护车,三个医护人员带他去医院退烧。
新加坡中的人太多了,如果病情不太严重,又有条件居家隔离,就尽量不去占用医疗资源,留给更需要的人。
我老公染病之后,当局都是第一时间通知他该做什么。身为家属,我也是马上收到信息,让我上传ART;我们打995,救护车二十分钟到,立马送他去医院。
老公在医院做了X光扫描,还验血,打针点滴,我们也安心了,这样有专业的医护人员照顾他,可以让他得到更好的治疗。
第四天:烧终于退了
医院在一楼搭个帐篷,给阳性的病患留院观察。老公他们13个人就住一个观察病房。之前很多人抱怨新加坡住的条件太差了,唉,其实都是一样待遇。我们能够居家隔离的,就尽量居家隔离。
早上11点老公打电话来,说烧退了,医院让他出院,政府出钱派专车送他回家,不允许他碰任何地方,有人帮他按电梯,按门铃送他进门。老公回来后感慨万千,觉得医护人员真的太辛苦了太不容易了。
第七天:老公再进医院
早上老公量了,血氧91,体温36.7度。我马上订了远程问诊,医生看了血氧后,立马叫他进医院(通过救护车)。
这组救护人员非常专业,怕他血氧过低,推了轮椅上来。照了X光抽血化验,下午得知肺部感染了,需要留院治疗几天。唉,好吧,他就是轻症中的重症。只要不是重症没有生命危险就好,器官受损慢慢恢复吧。
第九天:隔壁病床老人走了
老公说病房里本来有个80多岁的老人,但没打疫苗,走了,应该也是有基础疾病。
第十天:终于出院
坚持自我检测十天,老公也变绿码了,明天出院。
这新冠竟然让他瘦了五六公斤,原来挺著十个月大的肚子,一下子就剩五个月了。肚腩小了,人看起来精神多了。
这次重症也让他有点后怕,周边朋友得的都是轻症,只有他啥症状都有,这跟他的饮食起居不运动有很大关系。
(图源:pixabay)
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肆虐,平时能做到的就是注意防护,就算真的中招了也不要恐慌,放平心态,多喝水休息。
(图源:pixabay)
每个人都像一座孤岛上的灯塔,沉沉浮浮经历着人生的起落,但是当每座灯塔的光相聚,就会有光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狮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