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U研究:主流媒體正取代社交平台成為新聞來源

2022-03-12

根據南洋理工大學(NTU)黃金輝傳播與信息學院,健全與網絡研究中心(IN-cube)對一組新加坡人的上網行為調查,發現主流媒體正取代社交平台成為新聞來源、視頻平台使用率提升、近七成的人曾分享過假新聞等現象,同時也探討了這些發現背後的行為動機。

疫情期間的網絡行為調查

目前,新加坡被認為是世界上數字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疫情增加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不同媒體平台的依賴,也使人們更容易受到相關信息的影響,例如接觸較多的虛假新聞。

圖片來源:opengovasia

為監控新加坡居民在疫情期間的上網行為:包括他們會對虛假新聞作出的反應、他們的在線購物情況和數字支付趨勢等,南洋理工大學(NTU)黃金輝傳播與信息學院健全與網絡研究中心(IN-cube)的團隊在2020年12月、2021年6月和2021年12月,對大約430名21歲以上的新加坡人進行了三次調查。受訪者的平均年齡為43歲,約六成已婚。

研究調查的新發現

主流媒體取代社交平台成新聞來源

研究發現,截止去年,有多達81.3%的受訪者為了獲取新聞而上網,比前一年多5%。其中閱讀本地主流媒體網站的民眾整體呈上升趨勢,像去年7月KTV夜店暴發感染群時,就有更多的受訪者上這些網站閱讀相關新聞。以本地報刊網站為例,上網閱讀的受訪者從前年12月的 38.9%,增加到了去年7月的 45.9%。

在疫情之前,Facebook和Whatsapp是群眾使用最多的社交媒體平台。在2019年12月的一項針對1000人的民意調查發現,人們的頭號新聞來源是Facebook—— 55.9%的人表示他們是在Facebook上閱讀新聞的。其次是WhatsApp,占52.7%。然而,電視新聞網站的受眾比例較低,為47.2%,而報紙網站的讀者比例為44.9%。

圖片來源:NTU news

但疫情的來襲逐漸改變了人們信息的來源與獲取方式。本次研究發現,人們使用社交媒體的頻率已不及當地報紙和電視新聞網站。32%至37%的受訪者使用Facebook閱讀新聞,26%至30%的受訪者使用WhatsApp。這一比例低於報紙網站的38%至46%和電視網站的39%至45%。

視頻平台使用率提升

疫情也推動了視頻平台的使用率,過去一年受訪者在這些平台平均每天花兩小時左右,其中21歲至40歲的人使用時間最長,可達三小時以上,而這可能會讓部分群體感到更孤獨和疲憊。

信息健全與網絡研究中心研究員吳彰豪博士表示,居家辦公增加了一些人的孤獨感,而越孤獨的人越容易對視頻會議感到厭倦。「按理說年輕人應該更容易適應這些視頻平台,但我們發現,年紀輕的人更可能產生視頻會議疲憊感,這值得我們深究。」

圖片來源:8視界

近七成的人曾分享過虛假新聞

大約有一半的受訪者(48%到53%)表示,他們能夠分辨出社交媒體上的新聞是真的還是假的。然而,根據南洋理工大學健全與網絡研究中心(IN-cube)的研究,近七成(69%至76%)的人承認他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分享過假新聞。

IN-cube的負責人、副教授Edson Tandoc Jr說,有信心辨別假信息,也要有能力去分辨, 否則會很危險。「當民眾意識到他們的真實能力可能沒有那麼好時,才會更小心對待網上所看到的內容。」IN-cube的助理主任、助理教授Edmund Lee則表示,有必要教育人們如何找到真實可靠的信息。

圖片來源:STRAITS TIMES GRAPHICS & NTU

另外,近八成的受訪者曾看過新冠相關的假新聞,有約兩成曾相信至少一則這類的假新聞。

行為背後的原因探究

關於為什麼有些人會在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分享假新聞,Edmund Lee表示,這可能是因為假新聞往往會煽動人們的情緒。例如,科學證據常常以一種非常真實、甚至枯燥的方式被傳達出來,比如證明疫苗是有效的,這通常不會引發人們的情緒。但是,對於疫苗可能導致副作用的假新聞,沒有防備的人可能會情緒激動,從而想要分享新聞。

Tandoc表示,一些人即使不確定消息的真實性,也會分享新聞的其它原因是:一些較年長的人是帶著「不怕一萬,只怕萬一」的心態轉發,而年輕一輩則可能當作玩笑轉發,因為他們相信這個消息會引起家人和朋友的興趣。Tandoc認為,這可能是因為人們想要保持或改善與他人的社會聯繫。

圖片來源:Straits Times

而對於人們轉向使用主流媒體平台的現象,Tandoc說到,在危機和困難時期,面對疫情,人們會轉向新聞平台。但疫情過後,這是否能成為新常態,我們必須拭目以待。

新聞來源:

"Tracking online behaviour during the pandemic" NTU Media Release;

Many in Singapore confident they can spot fake news but may not actually be able to: Study, Straits Times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


相关文章

  • 🇸🇬🇲🇾 越堤族:住在新加坡的開銷壓力真的比住在新山少‼️獅城衣食住行比JB省錢‼️
  • 留學獅城不踩雷:新加坡入境物品攜帶全攻略,禁帶與必帶一鍵拿捏
  • NUS王鑫超榮獲IEEE AI 十大值得關注人物之一
  • 緊急警報!新加坡骨熱痛病例激增!你的保險能賠嗎?
  • 解碼新加坡COMPASS機制:企業員工多元化如何被評估?
  • 🇸🇬🇲🇾 越堤族:住在新加坡的開銷壓力真的比住在新山少‼️獅城衣食住行比JB省錢‼️
  • ​直通新加坡!柔新特區基建狂飆,中企如何搶占先機?(二)
  • 🇸🇬 新加坡大選投票Q&A一次搞清楚!幾點去投票、老人家可以優先投票嗎、哪些事情不能在投票的時做,一文看懂🔍
  • 跨國公司撤離+選邊站」雙重衝擊!黃循財總理:行動黨絕不拿人民未來"賭國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