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新加坡讀書的時候,一個在香港留學的朋友來新加坡找我玩,她見到我的第一面竟然說:哇塞,新加坡居然用簡體字誒!
「感覺好像回了國內,比在香港都親切」。
這引起了我的思考,我似乎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約定俗成地接受了新加坡就用簡體字這個事實,朋友的提醒,讓我開始好奇,新加坡是什麼時候開始用簡體字的,以及為什麼用簡體字。
早上隨手拍了MRT的中英文公告
顯然繁體字-簡體字的演變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需要先從中國是什麼時候開始用簡體字說起。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政府開始討論推廣簡體字。
1953年毛澤東主席指出:「作簡體字要多利用草體,找出簡化規律,作出基本形體,有規律地進行簡化。漢字的數量也必須大大減縮。只有從形體上和數量上同時精簡,才算得上簡化。」
1954年12月,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改組為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簡稱文改會,直屬於國務院。
1955年1月中國文改會擬定了《漢字簡化方案(草案)》。
1956年,是普遍認為的中國開始全國使用簡體字的年份。
那麼新加坡呢?
我查閱到了1929年的《新國民日報》,當年新加坡本地的中文報紙里,都採用中國的繁體字和豎版排版,提到中國的時候也說的是我國,當時的新加坡,是中國人眼中的南洋,一個適合避難、淘金的寶地。
1973年,新加坡第一家NTUC開業時,李光耀出席開業典禮,當時用的還是繁體字。
1979年,李光耀發起「講華語運動」,看後面的布景板,用的已經是簡體字了~
另外根據新加坡作家張森林回憶,他在1968年進入崇福女學校念小學一年級至六年級時,所學的中文字都是繁體字,一直到中學一年級(1974年左右)才開始接觸簡體字。
記憶中,新加坡教育部曾經在1969年推出兩百多個簡體字,今天重溫謝世涯老師所寫的《簡體字應用文論集》(1977年出版)一書,才知道那時新加坡人「發明」的簡體字只有78個。
沒錯,新加坡自造了78個常用的簡體字。
李光耀政府意識到繁體字難寫難記,1969年,新加坡公布了第一批簡體字,1974年公布《簡化字總表》。
因此在1969年-1979年期間,新加坡形成了簡體字、繁體字、異體字、自造簡體字,雜糅合用的局面。
1976年,新加坡教育出版社出版《簡體字總表(修訂本)》一書,把附表所列的78個「新加坡自造簡體字」全部刪掉。
1976年後,新加坡完全採用中國大陸的簡體字,同時廢除了台灣使用的注音符號,全面採用漢語拼音。
(圖為1976年出版的簡體字總表)
至於為什麼用簡體字?
這個問題很簡單,因為簡單啊......畢竟現在的新加坡上個華語課都很痛苦了,這要是還得學繁體......
還有一個原因,70年代末,李光耀開始和中國接觸,他判斷:中國一定會崛起!他在回憶錄中曾經說過(大意是這樣,非原文):我們都是沒田沒地的文盲之後,到南洋混口飯吃都能如此成功,你們都是中國本土的秀才狀元之後,沒有理由不成功。
因此,在漢字的使用上,李光耀選擇跟隨中國大陸,全面推廣簡體字。
所以我的總結是:
1、新加坡是1976年開始正式使用簡體字,而且用的是和中國大陸一樣的拼音和簡體字表
2、新加坡是一個實用主義、現實主義的國家,無論是確定英語為第一官方語言還是改繁為簡,都是為了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
香港的重慶大廈,其中慶字為繁體字
然而我個人的觀點,還是覺得繁體字才能代表最正統的中華文化,雖然民國初年,胡適等學者大力提倡用簡體字,正因為他們認為,繁字體代表了封建文化的糟粕,簡體字革命才能帶動政治革命。
如今和平年代,革命的意義已經無足輕重,希望這麼美的繁體字,可以永遠流傳下去。
(文:ycc)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