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接下来看本地的联合研究。
新加坡国家传染病中心、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联合研究发现:
“感染新冠以后产生的免疫力保护,视个人身体条件而定,能持续35天到41年。”
意思也就是再说,二次感染的情况,可能发生在痊愈后的35天到41年内。
这个结论,是在针对本地164个新冠患者进行痊愈后的至少6个月跟进得出的。
医学专家们发现,感染新冠发展到重症的人,他们体内的抗体水平持续得最久。
而感染后仅轻症的人,中和抗体水平下降得很快。
他们据此做出一个抗体持续时间的预测区间,就是35天到41年。
这项研究主要是针对中年人群展开的,年龄中位数为44岁。意味着对于老人跟儿童来说,情况可能不同。
教授假设,疫苗提供的免疫力保护如果跟感染新冠以后取得的自然免疫一样,会随着时间推移减弱。
那么我们就只能通过每年打新冠疫苗来应对。
今年5月,当时的卫生部长颜金勇就有公开表示过:新加坡至少出现了26个再感染病例。
但是原因不明。不确定是因为免疫水平下降,还是因为新的变异病毒出现。
那会新加坡最大的就是陈笃生医院感染群,主要的流行毒株后来确定是德尔塔。
只是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再公布更多细节。
事实上,不仅仅是新加坡,在中国香港、比利时、荷兰、美国等也有出现过二次感染病例。
比如香港的,一个33岁的男子,首次感染的四个半月后,二次感染上新冠。
他首次感染在3月26日,有喉咙痛、咳嗽、发烧等症状,4月14日出院。
但是4个月后,他重新感染病毒,并且没有什么症状。
他的情况也属于个例。不过有医生据此推测,二次感染可能只是浅层感染,不会出现严重病情。
医生的根据是,首次感染以后的免疫保护其实还在,因为有这些保护,即便新冠病毒重新进入人体,但没有深入,所以症状不明显。
而二次感染以后,该男子的身体似乎适应得更好。虽然在鼻腔内检测到高浓度病毒,但入院5天就出现了抗体。
只是,男子的情况也只能称作个例。
最终二次感染的人会如何,最根本的决定性条件可能还是一个人的免疫力系统强弱。
新加坡现在的日增病例,徘徊在3000多例上下。
前两几天,苏瑞福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研究)古阿烈(Alex Cook)副教授表示:
这一波疫情的巅峰大概会在新加坡15%的人口被感染的时候达到。
峰值多少现在谁也不知道,但坚守在本地的小伙伴也已经有了迟早会中的觉悟。
就是不知道迟早会中几次,二次感染会不会普遍出现。到时吃药就行,还是必须连续打疫苗。
这些都是现在难以得出结论的。
新加坡本地疫情状况
目前,本地的新冠传播率为1.18,相比8月底刚爆发那会已经算是减缓很多。
来源:MOH
不过问题就在于,这个新冠传播率是根据每日公布的新冠病例跟前一周相比得出的。
也就是说,那些社区隐形感染者仍然没有被统计在内。
此外,昨天新增3174例,社区有2843起,客工宿舍有322起,输入病例有9起。
其中,社区病例有457人年龄在60岁以上。
目前,本地因新冠住院的有1779人,比前天多了41人。
其中重症有432人,其中261人需要吸氧,107人情况不稳定、64人病情严重都在ICU。
来源:MOH
值得关注的是,现在还可用的ICU床位越来越少,366张可用的ICU床位中,新冠患者用171张,其他患者用135张。
剩下60张空床位,整体已经用了83.6%。
另外有14起死亡病例,但没有再公布这些死者的性别、国籍跟疫苗接种情况。仅仅说了年龄介于60到93岁,都有潜在病史。
如果按照前边那个专家说的,至少15%人口感染才能迎来疫情拐点,就是至少86万人。
那么这些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呢:
医疗卫生系统还撑得住?
大规模感染,还要有多少人因并发症去世?
感染后轻症=真的没事?
一次感染没事,两次呢?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