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政府幼兒園有多難報名?
相信每個媽媽都深有體會
熱門地區的My First Skool、Sparkletots
等候時間都是以年為單位的~
小編家附近去年開了一間E-Bridge
也就是EtonHouse和政府
合辦的公立性質幼兒園
環境各種高大上
純實木教具讓老母親
在窗外看著都一百個滿意~
當時幼兒園還沒有正式開業
老母親就去ECDA的網站上
給娃登記了waiting list
不過當時E-Bridge的老師就提醒我
他們的等待名單已經很長了~
果然!
現在六個月過去了
老母親非但沒有收到幼兒園的通知
反而接到了ECDA的郵件
說我們的等待期已經超過了六個月
如果不要求延期
就要被踢出E-Bridge的等待名單了!
老母親只能"呵呵呵"
繼續去上我們不需要等待的私立了
但是現在,新加坡政府
又要幫大家解決生活困難
給幼兒園擴容啦~~~
2023年之前幼兒園再增加1萬學額
3月10日,新加坡國會撥款委員會辯論,社會及家庭發展部宣布,計劃在2023年之前再增加約1萬學額,這些新名額主要集中在年輕家庭較多的住宅區。
社會及家庭發展部同時指出過去10年,本地的全日制學前教育學額已經翻倍,從2012年的9萬個增加到2021年底約20萬個。
同時,從2023年起,政府將逐步擴大幼兒培育輔助計劃(KidSTART)至全島,涵蓋24個設有社會服務中心的區,照料來自低收入家庭的6歲及以下孩子與他們的家長。
聽起來政策都很棒啊
可是為啥新加坡的政府幼兒園
還是這麼難排隊呢?
新加坡教育部
MOE幼兒園(MK)的優勢
既然政府要增加幼兒園學額,按照新加坡現在這個政策趨勢,教育部MOE的直屬幼兒園名額肯定也會增加,這個MOE直屬幼兒園的小學優先錄取名額到底怎麼拿到,辣媽帶你再次複習一下。
大多數MOE幼兒園(以下簡稱MK)都直接設置在小學內,這一點可謂是教育部對於『幼小銜接』的最強策略。
同在一個校園的大環境下,孩子們能夠更快的從學前班狀態轉換到校園生活,通過參加與小學聯合舉辦的活動,跟已經就讀小學的學長學姐們互動學習,能夠幫助孩子更加順利的過渡到小學一年級。
這些MK與其位置所在的小學互為【附屬關係學校】,該小學的校長將會負責管理其附屬MK,MK老師與小學低年級教師也將會緊密溝通,『幼』與『小』兩方面協同合作,為銜接拓展教育形成天然的優勢。
TWpBd01UbzBNV1F3T2pnNk56Z3laVG82TVE9PQ==
如果『幼小銜接』僅是學習內容上的銜接,自然稱不上「最強策略」,重點是,互為【附屬關係學校】的MK與小學,在幼升小的入學方面享有優先權。
就讀MK的孩子在報讀小學時,若想選擇其對應的附屬關係小學,可提前在小一報名2A階段申請入學。
這項政策對於新公民家庭來說,直接跳過了2B階段的義工要求,可謂是一條捷徑。
新加坡教育部MOE幼兒園(MK)的
入學條件
由於MK只提供小學前的K1及K2課程,教育部在2019年開始實施EYC-Early Years Centre計劃,賦予了這些MK一個更為人性化的,承前啟後的橋樑作用。
每年12月底,在這些特選EYC託兒所就讀N2的SC公民以及PR永久居民學童,將會由學校安排,按計劃到合作的相應MK參觀學習,逐步了解適應新的學習環境。
這些孩子在家長授權同意的前提下,第二年將直接得到相應MK的K1幼一入學的名額,在孩子就讀N1階段的學期末,學校會書面與家長確認,孩子是否會繼續就讀N2,並且計劃入學MK,如家長簽字同意,學校會為孩子保留入學MK的學額。
至於沒有就讀特選EYC託兒所的孩子,MK也會為其提供學額。目前全島的MK報名錄取排序的基本原則是,第一輪SC公民優先入學,之後是第二輪PR永久居民。
每間MK會預留三分之一的學額給低收入SC公民家庭,即家庭月收入不超過$3500,或人均收入不超過$875。如果報名學生中符合低收入家庭條件的人數超過總學額的1/3,會按家庭住址與該MK的距離就近入學原則錄取,500米內優先入學,之後擇近錄取一公里內的。
第一輪對於SC公民的具體錄取原則為:
低收入SC公民家庭的孩子優先入學
適齡學童為SC公民,且其兄弟姐妹就讀同一間MK或其附屬關係小學
其他家住附近的SC公民,依照就近優先入學原則
所有SC公民錄取後,如還有剩餘名額,將開放給PR永久居民進行第二輪入學:
適齡學童為PR永久居民,且其兄弟姐妹就讀同一間MK或其附屬關係小學
其他家住附近的PR永久居民,依照就近優先入學原則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