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遊戲、電商、支付攥在手裡,是國內網際網路巨頭們絞盡腦汁想要做成,卻始終沒有做到的事情。
在新加坡,卻有一家公司實現了BAT都沒能做到的事情——冬海集團(Sea Group),這個創辦於2009年的新加坡網際網路公司,通過旗下Garena、Shopee與SeaMoney分別切入遊戲、電商與金融這三個領域,成為東南亞地區最有影響力的科技公司之一。
創始人李小冬,這個原籍天津的新加坡華裔,也曾在去年的8月31日,以198億美元的個人資產,超越海底撈的張勇,晉升為新加坡首富。
李小冬(圖源:商業時報檔案照)
然而,這個被稱為是東南亞「小騰訊」的網際網路新貴,雖然勾畫出了一個「騰訊+阿里」綜合體的美好藍圖,卻在半年的時間裡遭遇了股價的急速下墜,從巔峰時期的2000億美元跌至如今的540億美元。
發生了什麼?
01 遊戲受阻
冬海集團3月1日發布的財報顯示,過去一年,冬海集團的營收總額為99.6億美元,同比增長了127.5%,凈虧損為15.7億美元,同比擴大了17.9%。
從冬海集團的營收結構來看,遊戲業務是支撐起發展的引擎。2021年,冬海集團的數字娛樂業務營收約為27.7億美元,電子商務和金融服務仍處於燒錢虧損的狀態,分別虧損了25.5億及6億美元。
Sea2021全年業績亮點(圖源:百川入海 冬海集團公眾號)
作為唯一一項具有正現金流的業務,遊戲業務的發展,決定了冬海集團中短期發展的可持續性。
不少人形容,冬海集團是騰訊的「乾兒子」,這句話從遊戲業務的層面來解讀,並非沒有道理。
冬海最初起家,靠的就是遊戲業務。2010年,冬海集團引入了騰訊的投資,旗下的Garena拿到了至關重要的《英雄聯盟》在東南亞的代理權,靠此遊戲,Garena僅花了兩年的時間就實現了盈利。
《英雄聯盟》電競(圖源:Sea官網)
此後,騰訊不斷向Garena輸血,諸如《王者榮耀》、《QQ飛車》等騰訊系的遊戲都交給Garena代理,Garena迅速成為東南亞地區最有影響力的遊戲公司之一。
從股權角度來說,冬海集團上市之初,騰訊持有月39.7%的股權,是冬海集團的第一大股東,創始人李小冬則持股20.7%。
與騰訊的深度綁定,讓冬海集團實現了高速發展,但是也終於在最近一段時間,成為了其股價下跌的誘因。
今年1月,騰訊減持了冬海集團的股權,從21.3%降至18.7%,除此之外,騰訊還有意將具有超級投票權的B類股份轉換為A類股份,屆時,騰訊在冬海的投票權預計將減少到10%以下。
TWpBd01UbzBNV1F3T2pnNk56Z3laVG82TVE9PQ==
騰訊宣布減持股權(圖源:騰訊官網)
就在此次減持交易的兩周前,騰訊還以派息的方式大幅減持京東的股票,持股比例從從16.9%降至2.2%。市場認為,這與騰訊自身的戰略收縮有關。 儘管騰訊聲稱仍將維持在冬海集團的大部分股權,但這還是給市場釋放了消極的信號,冬海集團的股價和京東一樣應聲下跌。
除此之外,與騰訊的綁定,還令冬海集團陷入到了印度與中國網際網路企業的糾紛之中。今年2月,印度封禁了一批與中國有關的網際網路APP,冬海集團也受到了波及,旗下最炙手可熱的遊戲Free Fire(一款與和平精英十分類似的「吃雞遊戲」)也在封禁名單之中。
事件發生後,新加坡政府也出面與印度政府交涉,要求印度政府「儘快解決」對Free Fire 的封禁問題。
受此事件影響,冬海集團的股價下跌幅度高達18.39%,市值蒸發約160億美元。這款遊戲在印度被封之所以會引起如此大的市場反應,原因在於冬海集團對這款遊戲的依賴程度太高。
Free Fire是Garena唯一一款獲得了巨大成功的自主研發遊戲,且是Garena目前收入的主要來源。
Garena旗下手游《Free Fire》(圖源:《Free Fire》官網)
2021年四季度與全年,Free Fire在Google Play上的月均活躍用戶數排名全球第二。印度市場對此貢獻巨大,2021年,這款遊戲在印度地區的下載量月在6700萬,占比接近3成。
目前,Garena還沒有其他同等量級的遊戲可以與Free Fire相媲美,對於整個集團來說,過於單一的收入結構,令市場對冬海集團的未來發展感到擔憂。
02 電商「吞金獸」
2015年,冬海集團試圖打造新的業務增長點,推出Shopee電商平台,切入東南亞地區的電商市場。
彼時的東南亞,正好處在移動網際網路高速發展的時期,網民數量大幅增長。
《2021年東南亞數字經濟報告》顯示,東南亞數字經濟市場規模有望在2025年突破3600億美元,到2030年甚至可能達到7000億至1萬億美元。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東南亞地區整體的用戶潛力很大,與歐美、中國、印度這些整體市場相比,東南亞地區國家眾多,市場分散,且有著種類繁多的語言、文化、市場、法規和交易體系,對進入此地的企業來說,這是一項不小的挑戰。
與此同時,東南亞的電商市場已經雄踞有阿里系的Lazada和京東投資的Tokopeida這兩家有著深厚電商基因的大平台,作為一家以遊戲起家的公司,冬海並沒有什麼明顯的優勢。
東南亞網絡經濟市場巨大的發展潛力(圖源:淡馬錫控股,日經新聞)
基於這樣的現實條件,冬海集團沒有指望可以一招鮮地在所有國家和地區使用同一種運營模式,而是分頭出擊,在各個區域建立本土團隊,建立起了強大的本土化運營能力。
經過數年的耕耘,Shopee已經成為東南亞地區下載量第一的購物類APP,GMV和訂單數長期保持著3位數的增長。
儘管如此,就如國內網際網路企業面臨的「用戶天花板」困境一樣,冬海集團也將在未來面臨用戶數量探頂,邊際收益減少的問題。
為了維持發展與想像空間,Shopee於2019年走出東南亞,進入更廣闊的世界市場。放眼世界,歐美及東亞地區都已有了成熟的電商巨頭,Shopee想要複製東南亞地區的成功極具挑戰性,因此,Shopee將運營的重點放在了南美。
巴西是Shopee選中的第一個試點,2019年10月,Shopee在巴西上線,還是通過本土化+高性價比的運營方式,僅一個月的時間,Shopee就衝上了下載榜的第一名。目前,Shopee在巴西的市場份額已經超過了本土電商平台Mercado。此外,Shopee的業務也已經延伸至墨西哥、智利、哥倫比亞、阿根廷等國家。
Shopee在巴西APP市場名列前茅(圖源:JJ茶室)
新興網際網路企業挑戰現存霸主的方式都有些類似,Shopee也是靠著補貼、低價的策略,通過深耕爆款品類吸引消費者,從而打開市場。這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為了支持其業務的快速擴張,去年9月,冬海集團曾以售股方式融資60億美元。
如此快的擴張速度,造成的後果是物流、運營成本的大幅上漲。儘管目前Shopee的營收數據表現不錯,各個區域的市場份額也在逐步提升。但目前Shopee仍未取得盈利,相反,冬海集團從遊戲業務獲得的利潤幾乎都被電商業務虧損殆盡,冬海集團的電商業務,仍然是一個巨大的「吞金獸」。
03 未來會怎樣?
遊戲業務承壓、高昂的擴張成本以及與騰訊的深度綁定,是目前冬海集團在業務發展層面的限制因素。
在愈發動盪不安的全球市場,相比於發展遠景,資本更為關注企業的盈利能力,冬海集團遠超預期的虧損狀態,造成了現階段股價的「跌跌不休」。
目前,冬海集團正在積極培育其金融業務,以SeaMoney打通遊戲與電商業務之間的聯繫。2021年財報數據顯示,SeaMoney 產品和服務的季度活躍用戶達到4580萬,同比增長 89.7%。
SeaMoney2021年業績亮點(圖源:百川入海 冬海集團公眾號)
儘管目前SeaMoney仍處於虧損狀態,但CEO李小冬認為,「SeaMoney將會在明年實現正現金流。」屆時將與Shopee一道,為集團的長遠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從整個業務架構來看,「遊戲、電商、金融」這三駕馬車,讓冬海集團初具「騰訊+阿里」融合體的雛形,想像空間仍然很大,如能平衡好盈利與發展之間的關係,冬海仍有樂觀的前景。
Sea三大體系(圖源:Sea官網)
至於與騰訊的關係,李小冬曾自稱是騰訊的學徒,從冬海集團的發展模式來看,無論是產品線還是業務模式,冬海的確有著很強的騰訊的影子。
但如今,冬海的業務框架已經不局限於騰訊體系,其擁有的機會以及面臨的挑戰也不盡相同。
在談及Shopee的創業過程時,Shopee跨境業務總經理劉江宏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新加坡市場很小,我們不覺得如果其他地區做不好還可以退回來。我們沒有退路。」
對於冬海集團來說,可能也是如此。從經營角度來看,此次騰訊減持雖然短期內造成股價震盪,但從長期來看,或將減弱冬海對騰訊的依賴,對於從一個」沒有退路」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冬海來說,這未必是一件壞事。
鹽財經,南風窗旗下唯一財經號 關注它,看新鮮熱辣的財經訊息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