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肆虐,政府過去兩年的財政預算案都專注在「滅火」——把醫療資源放在消滅病毒,以便將對居民生命的威脅降到最低、「救火」——把財政資源放在支援公司,讓市場繼續運行,以保就業,以及「防火」——推動全民接種疫苗。
隨著全國疫苗接種率超過90%,防疫策略從「清零隔離」轉向「與病毒共存」,財政部長黃循財在發表2022財政年預算案時強調,政府的主旨是帶領全民共同攜手開拓前進路,重點是構建一個更堅韌的智能國際經濟體、可持續的綠色家園,以及更具包容性和公平正義的稅制。在實現這些長期目標的過程中,不是靠劫富節流,而是要開源扶弱濟貧,確保沒有人掉隊。
作者簡介
TAN, KHEE GIAP | 陳企業
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
新加坡太平洋經濟合作理事會主席
稅務結構的重組
我國財政部多年來一直都在堅持稅務結構的改革,儘量做到直接稅和間接稅的平衡。消費稅作為間接稅的一種,是稅務重組的重點,這將有助於確保政府財政收入的多元與穩定性。
一直以來,公司稅與個人所得稅是政府收入的兩大支柱,尤其是前者,更是直接受到經濟周期波動的影響。自1994年開始徵收消費稅以來,我國曾數次調高消費稅率。財長這次宣布將於2023年1月上調至8%、2024年1月再增至9%,多年來它已成為政府財政收入的第三大支柱,且更具穩定性。
然而,消費稅屬累退性質,因為它不論收入,一律平等有效執行,這和累進性質的公司稅與個人所得稅那種賺得越多、徵稅越高的稅種不一樣。
所以,政府同時推出66億4000萬元的定心與援助配套,包括消費稅補助券、水電費回扣、樂齡花紅和小商家復甦津貼,以增加消費稅的累進性質,因為這些群體原本就不須繳交個人所得稅或公司稅,但生活成本卻又受到消費稅升高的影響。
為舒緩消費稅調高的衝擊,政府決定為大部分家庭抵消至少五年到約10年的額外消費稅支出,每名成年國人可獲得700元至1600元不等的現金補助。
強化財政收入的多元,尤其是消費稅的調整,能確保公司稅和個人所得稅具競爭力,吸引更多的外來投資和保住高端專業人才。隨著經濟韌性的加強,經過一段時間,經濟蛋糕將不斷做大,假以時日,包括普通和低收入群體與小商家,將能夠享有更高的工資和回報,進而抵消消費稅上調的衝擊。
為了緩解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現象,今年的財政預算案亦對收入相對較高的群體徵收更高的財富稅,包括調升個人所得稅、高檔住宅的房地產稅和豪華汽車稅。這些調整帶來的額外收入大約6億元,對日益增長的政府部門總開支(在2022財政年預計將達到1024億元),可說是杯水車薪,但至少它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體現,儘管相對於其他國家,它們還有調高的空間。
政府部門總開支的壓力
TWpBd01UbzBNV1F3T2pnNk56Z3laVG82TVE9PQ==
本年度的財政預算特別關注到中產階級,即所謂的「夾心層」。在金融服務業的白領員工,其就業准證的最低月薪將提高到5500元,以確保有相同技能的國人能勝任新就業空缺。中年轉業的國人也可獲得最多每月3800元的培訓補貼,這筆費用由僱主和政府共同承擔。就業入息補助計劃(Workfare Income Supplement)的合格月入頂限,將從2300元提高到2500元,而受惠員工的最低年齡限制,則從35歲進一步降至30歲。
無可否認,面對未來人口老齡化、社會發展的需要、交通基礎實施的加強、人力資源提升的投資和小國外交與安全的考量,衛生部、國防部、教育部和交通部將繼續首當其衝,面對更大的政府開支壓力。
因此,來自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金融管理局與淡馬錫控股的國家儲備凈投資回報貢獻(Net Investment Returns Contribution,簡稱NIRC)對每年財政預算的貢獻屢創新高,在今年達到約216億元的歷史新高,成為影響整體財政赤字的最重大因素。從2018年至2022年,財政預算案連續五年面對基本赤字(primary deficit),這些年來,若沒有NIRC的貢獻,整體財政赤字(overall budget deficit)會更大!
新加坡的經濟韌性
作為國際大都市和區域經濟樞紐,新加坡的未來將取決於如何能保持其經濟相關性(economic relevance),而且政策制定者的學習曲線(learning curve)得比鄰國快上三步,這是來自建國總理李光耀和其團隊的一貫精神與智慧。
未來三至五年的財政預算案,肯定會針對新加坡經濟結構的轉型,以及數碼經濟的迅速崛起,繼續作出重點的科技投資,並給予財政政策的支持。
要加強新加坡的經濟相關性,且在學習曲線能做到領先國際競爭者多步,政府首先必須具備充裕的財政資源,以開源的「藍海策略」尋求吸引多元高附加值的服務業增長集群(industrial services growth clusters)到我國,而不是專注於節流且有局限性的「紅海策略」,在固定的經濟小蛋糕東湊西減。
這次的財政預算案也宣布了逐步上調的碳稅,以過渡至2050年零排放的國際長期目標。綠色經濟包括太陽能、電動車、可持續的水資源管理和綠色金融,這些是新的經濟增長泉源,或許是年輕人更有興趣從事更具共鳴的新職業。貿工部預測,今年的經濟將增長3%至5%,我對達到預測增長率的上限是樂觀的。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文章來源:聯合早報,2022年2月21日,星期一
作者:TAN, KHEE GIAP | 陳企業,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新加坡太平洋經濟合作理事會主席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本文內容來自於作者,不代表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官方機構觀點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