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的人怕頭期款打水漂,買股的人擔心被套牢……中國房地產巨頭恆大近來陷入債務違約危機,輿論普遍觀望中國政府是否出手打救恆大,以避免骨牌效應衝擊當地經濟。
不過,北京當局似乎想到另一個辦法。
彭博社昨天(26日)引述消息人士的說法稱,中國當局要求恆大創辦人許家印用個人財產來償還恆大欠下的債。
據報道,北京是在恆大於上個月23日錯過支付到期的美元債券利息後,發出了相關指示。
與此同時,中國各地方政府也在嚴密監控恆大的銀行帳戶,以確保恆大把公司的錢用來完成還未完工的房地產項目,而不是用來支付債權人。
第一個問題,許家印的個人資產填得住恆大的巨大債坑嗎?
截至6月為止,恆大的債務已經達到3000多億美元的規模,比部分中小型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有過之而無不及。
曾是榮登中國首富的許家印到底有多少資產?外界並無統一的答案,不過兩個具參考價值的中外富豪榜或許能提供一些線索。
根據彭博億萬富翁排行榜的估計,許家印近年來財富大幅縮水,從2017年巔峰時期的420億美元,跌落至如今的78億美元。
上述推算主要基於他在恆大上市後持有的股份面值。
彭博社也指出,許家印在過去十幾年也透過持有恆大的股份,獲得了多達80億美元的股息,但沒人知道他有沒有再拿這筆錢做其他投資,進一步錢滾錢。
另一方面,今天(27日)出爐的中國胡潤富豪榜則顯示,許家印的身家比去年減少了1620億人民幣,資產縮水至730億人民幣(約114億美元),因此排名也從去年的第五大幅滑落至第70位。
無論從哪個排行榜來看,許家印暴跌的身家對於恆大的3000多億美元債務,恐怕只是杯水車薪,能多大程度緩解恆大的債務壓力,令人質疑。
從民粹角度來看,讓富裕多金的企業家付出代價的劇本,肯定會有大快人心的效果,也合乎道德標準,而且乍看之下也很符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共同富裕」願景。
但若中國當局要求許家印用個人資產償還公司債的消息屬實,恐怕會間接帶出一項信息:
「即使你再有錢,你的財富也未必安全。」
當財產不再安全,誰還想努力賺錢? 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已有不少理論告訴我們,經濟發展需要動力。
財產權的確立,是人們願意努力工作,賺取收入的動力來源。或許努力不一定有用,但有努力就有機會,而賺到的錢也能袋袋平安,不必擔心被更上層的權力機構剝奪。
上世紀末前蘇聯最終不支瓦解,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其奉行的共產主義不符合人的天性,因此難以延續。
中國當局「共同富裕」的論調一出台,以及為改革國內經濟體系的長年積弊,而大力整肅民間大型企業的雷厲風行,曾一度讓外界擔憂北京將摒棄鄧小平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精神,走回過去的老路。
這些擔憂無疑將對中國近年來的飛速發展造成衝擊。
中共中央機關刊物《求是》在本月15日發表習近平的一份會議講話,當中提到,共同富裕是一個長遠目標,不可能一蹴而就,不是所有人都同時富裕,也不是所有地區同時達到一個富裕水準。
習近平也提到,必須防止落入「福利主義」養懶漢的陷阱。
這顯示北京已經意識到,過度激進的做法會衝擊中國近年來的經濟發展成就,甚至讓人民對共同富裕有了不切實際的幻想,因此態勢有所減弱。
無論如何,許家印被要求用個人財產償還公司債一事,卻又和上述基調相悖。
若傳聞屬實,長期而言恐怕會大幅削弱中國企業投資和創新的動力,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前景。
畢竟在財產權不受保障的情況下,誰會有意願去賺取不知哪天會被要求吐出來的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