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移民保留自身獨特的文化與傳統,有助增添我國社會的活力,同時他們應努力融入,尊重新加坡的多元種族與宗教和諧。
李顯龍總理前晚(3月13日)在新加坡信德人協會(Singapore Sindhi Association)的百年紀念活動上致辭時說,我國社會的多元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在保持穩定的種族平衡的同時,繼續歡迎初來乍到獅城定居的人。
新加坡信德人協會會長希阿拉尼(Vashdev A Khialani,右)在協會成立100年周年的紀念活動上,將一條傳統的信德披肩贈予李顯龍總理。(海峽時報)
李總理說,這些人當中,一些與新加坡人結婚,並在這裡建立家庭,另一些則是最初帶著家人來這裡工作,最終決定成為新加坡人。
「我們鼓勵這些新來的人保留他們獨特的文化和傳統,這有助增添我國社會的活力。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敦促他們努力融入我國社會,欣賞、尊重和珍惜新加坡擁有的寶貴的多元種族與宗教和諧,就如信德人成功做到的。」
李總理強調,通過培養共同的新加坡認同感與歸屬感,全民才能保持團結一致。
成立於1921年的新加坡信德人協會,去年邁入100周年,李總理感謝協會和新加坡信德社群為新加坡的成長與繁榮,以及為豐富和加強我國社會結構所做的不懈努力和貢獻。
李總理說:「不論去到哪裡,信德社群都努力融入當地社會,為社會發展做貢獻,並與其他當地社區團體建立聯繫。這正是新加坡信德人所做的。」
信德人是印度河流域的古老民族,主要分布在巴基斯坦的信德省等地區,以及印度境內。
許多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來新的信德人都是商人,他們充分利用新加坡作為轉口港的角色,在紡織品業建立貿易專長,從日本、韓國和中國進口貨品,再出口到東南亞、中東和美國等地。他們後來也涉足電子產品等新領域。
李總理說,如今,許多信德人,不論是在政府,還是醫學、法律或工程等專業領域,都做出貢獻,留下自己的足跡。
他讚揚新加坡信德人協會在促進信德社群和其他群體的融合方面,發揮寶貴作用。它也慷慨地為廣大社會做貢獻,例如為療養院、孤兒院、宗教場所出錢出力、組織捐血活動,以及設立向有需要者免費開放的法律援助診所。
「你們的努力擴大了我們的共同空間,搭建橋樑,拉近了新加坡人的距離。」
李總理主持宣誓儀式
370人成為新公民
在衝突和威脅日益增多的世界中,公民身份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新加坡需要有堅定信念的人來保持國家的團結和安全。
李顯龍總理周六(3月12日)在位於宏茂橋的工藝教育中區學院主持新公民宣誓儀式,歡迎370名新公民加入新加坡這個大家庭。
(取自李顯龍總理面簿)
他晚間在面簿貼文,除了恭喜新公民之外,也對他們選擇成為新加坡人、以小紅點為家表示欣慰。
李總理相信,新公民將做出貢獻,塑造讓新加坡人自豪的、光明且有活力的未來。他也強調,新加坡是一個多元種族、文化和宗教的國家,人們因為共同的願景,以及決心為自己和下一代建立更光明的未來而團結在一起。
TWpBd01UbzBNV1F3T2pnNk56Z3laVG82TVE9PQ==
他在儀式上和新公民一起念誓約。「儀式標誌著成為新公民的正式起點,但他們當中很多已經在這裡學習、工作和生活了許多年,他們的內心已經是新加坡人。」
受冠病疫情影響,周六(12日)的宣誓儀式分10場舉行,出席者須保持安全距離,每一場結束後場地也會進行消毒。
文:楊浚鑫、陳可揚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