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許多新加坡人依然堅持運動,讓身體的免疫系統處於最佳狀態,更好地抵禦病毒來襲。(海峽時報)
作者 侯佩瑜
為什麼冠病病毒變異了好幾次,我還沒有被感染?
為什麼我經歷了本地的三波疫情,還沒有感染冠病?
為什麼我身邊的人都感染了Omircon,我還是安然無恙?
為什麼我日日夜夜照顧確診的孩子,竟然還能平安無事?
為什麼我和確診的家人共享食物飲料、同睡一張床,但還能逃過一劫?
難道,我的運氣真的那麼好?
波士頓布萊根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的肺部和重症醫學醫生丹妮拉(Daniela J. Lamas)日前在《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題為《為什麼有些人永遠不會感染冠病?》的文章,嘗試解答這個疑問。
免疫者擁有天然的疾病抵抗基因?
2021年底,過了兩年靜悄悄的聖誕節後,本地家庭終於能夠到首都新加坡(Capitol Singapore)戶外廣場慶祝聖誕節。(聯合早報)
巴西聖保羅大學生物科學研究所教授馬亞娜·扎茨(Mayana Zatz)2020年2月偶然發現鄰居有一對夫妻,丈夫感染冠病還出現高燒、咳嗽等與流感相似的症狀。他的妻子沒戴口罩,貼身照顧他卻完全免疫。
於是,Zatz教授在電視上宣傳她想研究更多類似她的鄰居那樣的「不同步」夫妻。
令她大吃一驚的是,她收到了成千上萬封電子郵件。根據來信者的情況,她篩選出一些來進行基因測序。
Zatz教授猜測,這些人之所以那麼幸運,或許是擁有了天然的疾病抵抗基因。 團隊最終發現,與免疫伴侶相比,受感染者的基因變異影響了他們體內自然殺傷細胞的活動。
自然殺傷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s)是先天性免疫效應細胞,也是人體抵禦感染的關鍵組成部分。免疫一方的自然殺傷細胞活性更強,這也許幫助他們成功抵禦了冠病感染。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所有沒被感染冠病的人都擁有這些基因。 Zatz教授目前還在繼續相關方面的研究。
她的團隊已經收集到100名90歲以上老人的血液樣本,包括了15名百歲老人。其中一名114 歲的老人非常健康。這些老人在感染冠病後都相對毫髮無傷,有些雖然接觸過病毒,卻從未出現過症狀。研究這群老人有助於分離解釋基因在冠病感染所發揮的作用。
感染者或存有先天性免疫缺陷?
重症病患。(海峽時報)
美國洛克菲勒大學博士卡薩諾瓦(Jean-Laurent Casanova)也在研究同樣的問題:原本健康的人怎麼會患上危及生命的疾病?
到目前為止,卡薩諾瓦博士和他的同事已經確定了一小部分重症冠病患者,出於遺傳因素,製造干擾素的能力先天就不如人。干擾素生產的不足,讓他們身體抵禦感染的能力出現漏洞。這些人在感染冠病之前都是健康的。
TWpBd01UbzBNV1F3T2pnNk56Z3laVG82TVE9PQ==
干擾素是身體面臨感染時釋放出的信號蛋白。干擾素可以直接抑制病毒侵入細胞,也可以觸發、啟動免疫細胞攻擊病毒。
卡薩諾瓦博士更發現,至少有15%重症者體內存有會攻擊干擾素的自體免疫抗體。
人類的抗體原本是免疫系統在覺察到病毒入侵後,製造出來針對「入侵者」的武器。但有時候,抗體卻會攻擊自己的細胞和組織,把自己人當外人打,導致出現所謂的「自體免疫疾病」。這種現象的出現很「隨機」。
丹妮拉醫生說,最近曾與一位女性冠病康復者交談,對方差點就死於冠病。這名女子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貼身照顧著她,身體卻無大礙沒有染疫。
這名女子說,身邊的人都嘗試想整理出為什麼一個年輕健康的女性會差點死於這種病毒,並紛紛猜測一定是她做了什麼才讓自己處於危險之中。
「人們對隨機性都感到很不安,因此難免會指責受害者。」
丹妮拉醫生認為,研究遺傳學或許能解釋這些「隨機性」的情況,在這個過程中幫著消除對個體的指責。
2021年7月19日,新加坡實施行兩人一桌的防疫條例。(聯合晚報)
丹妮拉認為,我們不太可能對每個患重病的人和沒有患重病的人都有一個完整的解釋。但也許這項遺傳學研究可以讓我們接受一個事實,即:
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是脆弱的。
有些人的脆弱是肉眼看得見的,例如年齡增長以及患有潛在疾病等。但也有一些人的脆弱是隱形的,例如體內的基因密碼先天就藏著一道變異指令,一旦面對病毒就會招架不住潰不成軍。
病毒和人體都極其複雜性,恐怕科學家們即使展開再多的研究也無法一一解釋。
現在知道了這個存在於人體基因內的先天缺陷,我們就不應該責怪或質疑那些不幸受冠病感染的親朋好友沒做好防護措施。
即使自己感染了冠病也不應該過於自責,更沒必要苦惱為何自己還未受感染而杞人憂天。
就當是受到上天的眷顧,也不錯啊!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