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越变越大了

2022-03-16     缘分     24715

新加坡,越变越大了

新加坡越变越大

作者:阿可真的很严格

作为一个知名岛国,新加坡多年以来就因为其国土狭小而被调侃。新加坡的国土面积仅为728.6平方公里,约等于北京的海淀区和朝阳区加起来的面积。

国土狭小的新加坡是典型的的“城市式国家”

新加坡,越变越大了

而这宝贵的728.6平方公里的土地,还是新加坡1965年建国以来大量填海造陆工程的结果。建国初期的新加坡的国土面积仅有581.5平方公里。至2013年3月,新加坡的填海土地面积已经超过13,000公顷,占据新加坡原有国家土地面积达约1/4。1950年至今,约20%的国土面积由填海产生。

通过各项填海造陆计划的实施,新加坡将会在2030年实现增加100平方千米国土面积的目标。

被面积所局限的小型沿海土地

都试图用填海的方式打破地理边界限制

新加坡,越变越大了

填海兴国

填海造陆在新加坡的城市发展历史过程中意义非凡,如今大家耳熟能详的新加坡地标,如樟宜机场、圣淘沙环球影城、滨海湾花园、莱佛士坊等,背后都离不开填海造陆的功劳。

填海造地予以新加坡的第一个发展机会可以追溯至19世纪初。1819年英国殖民者莱佛士爵士抵达新加坡后不久,就率先在其登陆的新加坡河河岸开展填海造陆工程,垫高了原本低洼的西南河岸。这次填海工程完成后,土地被分成许多块卖给商业投资者,新加坡河南岸成为了新加坡的商贸中心。

殖民者选中了这块贸易胜地,首先要改造成满意的样子

(新加坡城镇计划 图:Wiki)

新加坡,越变越大了

随着全球贸易活动日益繁荣,以及1826 年英国海峡殖民地的建立,新加坡得天独厚的港口地位日益突出。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港口设施建设,此前的填海造陆工程无疑为新加坡港口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世纪的填海造地,让新加坡的城市功能愈加丰富、城市地位愈加突出。新加坡从小渔村发展成为英国海峡殖民地的行政所在地,从一个贸易港口变成一个成熟的英国殖民城市。

新加坡天然的河海地理资源

再充分利用了殖民者的贸易资源

助其建设为港口贸易重地

(1920年代的驳船码头 图:壹图网)

新加坡,越变越大了

在1965年新加坡正式脱离马来西亚独立后,优良的港口条件和廉价的劳动力成为了新加坡利用工业振兴国家经济的关键。

国土面积可以被称为迷你的新加坡

独立后能走的发展路线还是做贸易中转站

(60年代的甲板贸易 图:壹图网)

新加坡,越变越大了

新加坡想吸收大量移民来搞建设

总得提供一些具有吸引力的生活条件吧

安居才能乐业 图:Flickr)

新加坡,越变越大了

TWpBd01UbzBNV1F3T2pnNk56Z3laVG82TVE9PQ==

随着经济发展计划的成功实行,对工业、基础设施、商业和住宅用地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新加坡政府又将目光看向了填海造地。

1970年,加冷盆地填海后建造的房屋 (图:NAS)

新加坡,越变越大了

位于新加坡西海岸的裕廊(Jurong)成为了新加坡利用填海造地发展工业的首选地点。随着填海工程的快速推进,裕廊工业区在1968 年就拥有 153 家工厂,电子工业成为了新加坡的支柱产业。

但新加坡政府并未固步自封,而是将眼光看向了能创造更多经济利益的石油产业。来自波斯湾地区的原油大多需要通过马六甲海峡运往东亚。位于马六甲海峡出海口的新加坡,是原油自西向东的海上输送之路中的“黄金集散地”。

李光耀意识到,与其仅仅作为一个石油中转站,不如发展具有巨额经济利益的原油加工产业。1991年,为了发展占地面积巨大的原油加工产业,新加坡决定通过填海造地将裕廊以南的七个小岛合并为一个大岛——裕廊岛(Jurong Island)。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