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你有英文名嗎?還是壓根就不喜歡英文名?你覺得你在新加坡,真的需要一個英文名嗎?
為什麼聊這個話題呢,這跟我的經歷有關,記得剛來新加坡的時候,免不了向別人介紹自己,然而在說完自己名字之後,不少次,對方會緊接著問我,有沒有英文名字,我一臉尷尬的表示,抱歉,沒有。。。特別是碰到其他種族同事的時候,聽著他們吃力地拼讀著我的名字,那一刻,我真的覺得,有些慚愧~
如果非要深究一下的話,其實我之前還是有一個英文名,不過關於那個英文名的來歷,是有一段小故事的。記得很多年前,我在國內第一次上英文口語課,老師是一個美國人,開課前一周,老師就特別提醒,要求我們每個人都要準備一個英文名,而我,把這事給忘的一乾二淨,而在上課的那天,我才想起來這個事兒,老師讓我們每個人挨個做自我介紹,並展示自己的英文名,聽著大家各式各樣的英文名字,我真的是羨慕啊,有的是從英國古典名著里找的名字,有的是選用是當紅明星的名字,有時是自己造的名字。。。等輪到我發言的時候,確實有點慌,好歹是個名字啊,總不能亂取一個吧,但當時管不了那麼多了,腦海中出現了一個Steven,好,就是它了,記得當時老師說,哇,Steven,it is a very popular name.
那場景,相當尷尬。印象中,Steven也就是在我那半年的口語課上使用過,之後,再也沒用過,因為我總覺得吧,這個名字來的太突然,太不夠重視。之後呢,我也沒再取過任何一個英文名,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國內真的缺少使用英文的場景,還有一個原因,是我覺得如果沒有身處一個外國文化環境之中,用英文名真的有點怪,特別是在國內,中國人彼此之間若是互稱英文名,真的有些尬,要是在跨國公司,倒還能理解,但若是在一個純本土公司,那就搞得土不土洋不洋,不倫不類。
然而,在新加坡,你覺得你真的需要一個英文名嗎?這個問題,在以華人為主體的新加坡,其實挺值得討論的。討論這個之前呢,我先說說,如果沒有英文名,會帶來哪些不便,當然這些不便呢,都是帶給別人的。
首先,如果你只有華語名字,那麼對別人而言,就相當有挑戰,如果對方能稍微懂一些華語,那還好,最怕出現的情況是,一是你的名字比較不常見,或者是在新加坡不常見,對方呢,二是對方是外族朋友,完全不懂華語,或者純英文環境長大的華人,那麼很容易出現的結果是,對方可能連你的名字都讀不准,更別說記住了,簡直就是在難為對方。
其次,當別人需要寫你的名字的時候,我說的可不是寫華文字,而是寫正常的名字拼音,基本上很難寫對,因為多數人是通過發音來拼寫單詞,如果連你的名字都讀不准,那一定是寫不對的。不誇張的說,到現在為止,我仍有一些朋友和同事,在發郵件的時候,還是把我的名字寫錯,不過我也懶得提醒他們,不重要了。
TWpBd01UbzBNV1F3T2pnNk56Z3laVG82TVE9PQ==
如果僅從從上面兩點來看,在新加坡工作、生活或學習,有一個英文名還是相當有必要的,有英文名,確實可以能增加溝通的順暢,減少很多因名字帶來的不便。
再加上,新加坡人基本都是在那這樣一個幾乎全英文的學習環境中長大,照這樣來說,人人都應該有英文名才對,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我見過不少年輕人僅僅只有華語名字,而完全沒有英文名。這該如何解釋呢,我覺得應該是與家庭環境有關,如果父母一輩不太接受英文名,那麼就自然地不為孩子取英文名,孩子慢慢也就習慣了自己只有華語名。
不過,就我個人感受而言,大多數的新加坡本地人,還是有一個英文名的。所以呢,對多數來新加坡讀書、工作或學習的外國人來說,如果沒有英文名,多多少少會有些不適應,或者是讓別人不適應,所以好多人就入鄉隨俗,也會給自己安排一個英文名,坦誠的講,真的不是說為了裝點「門面」,多是為了交流的需要。
然而,對我來說,我就很難接受此時再為自己新取一個英文名字,或者再把過去的Steven找回來再用,因為自己從小到大的成長環境,都是一個全華語的環境,頭腦中完全沒有英文名字的概念,現在突然搞出一個英文名字來,會感覺很陌生,可能對別人會方便一些,但我內心,是比較抗拒的,這也是我到目前,一直沒有英文名的原因。
整體而言,新加坡雖是一個華人為主體的社群,但受西方文化影響的比較深,可能接下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會更推崇西方的文化,所以相應的,英文名在新加坡,不只一個「洋名字」而已,在其背後,其實有著深刻的文化特質,因此在新加坡,擁有一個英文名,不只是一個姓名符號,更是一種文化的印記。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