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統計,疫情以來,新加坡有越來越多青年出現心理健康問題。
對此,新加坡總統哈莉瑪表示,新加今年的總統挑戰將與心理衛生學院合作,支持社會服務機構更好地在社區內幫助這群需要幫助的青年。
新加坡心理健康協會將會是其中一個參與這項計劃的社會福利機構,在社區中為青年提供心理健康的諮詢和護理。
圖片來源:聯合早報
哈莉瑪說:「2015年至2020年間因抑鬱症而到心理衛生學院求醫的青年增加約六成,我們也聽到有更多學生面對壓力。」
新加坡政府計劃將幫助患心理健康問題的13歲至19歲青年,讓他們能在住家附近獲得必要的二次護理或心理社會支持,改變患心理健康問題的病患的護理方式。
心理健康受影響的原因
據新加坡政府此前發布的一份疫情下民眾心理調查顯示,在受訪的民眾中,有92名受訪者在受訪前的兩周內符合臨床抑鬱症的定義,占受訪者的8.7%。
99人則符合臨床焦慮症的定義,占9.4%。出現抑鬱與焦慮症狀者有51人,而有51人想過要自殺,分別占4.8%。
受訪者指出的三大壓力來源為擔心親友受感染、失去經濟來源如失去工作機會或被迫放無薪假,以及失業。
圖片來源:聯合早報
其他壓力來源包括認為政府防疫措施、口罩供應與食物供應不足,以及難以跟上不斷改變的防疫條例。
除了抑鬱與焦慮之外,有98名受訪者感到壓力,無論輕微或嚴重,占9.3%,有80人則符合臨床失眠的定義,占7.6%。這兩個指標分別是以抑鬱、焦慮與壓力量表(簡稱DASS)和失眠嚴重度指數測量。
81.8%的受訪者願意向專業人士求助,如全科醫生、輔導員、綜合診療所的醫生、精神科醫生,以及宗教或精神領袖。
如何改善疫情下的心理健康
01 自我調節
首先我們要了解的是,出現了心理健康問題並不意味著有了精神疾病。
當出現心理健康問題時,自我調節是幫助自己度過心理難關最普遍的方式,在國外生活期間,很多時候自己才是陪伴自己時間最久的人。
各位留學生可以在初步察覺自己有負面情緒波動的時候,是可以通過自我調節來緩解心理健康問題。
圖片源於:新加坡教育部
最基礎的自我調節可能是走出家門,多接觸大自然,培養一些興趣愛好,多運動多溝通,儘可能的保持正常的生活節奏。
02 尋求校外諮詢
如果覺得學校的心理諮詢機構已經不足以為自己提供相關的專業幫助,留學生也可以自行尋找一些校外心理諮詢機構或私人職業心理諮詢師,或者通過視頻諮詢中國心理諮詢師進行求助。
03 避免精疲力盡
放手:放掉思想或感覺:一切都會過去的。你不必回應這些想法跟感覺。你可以想像它們如氣泡或在雲中飄走。
探索:探索當前時刻,因為在當下的這一刻,一切都很好。注意呼吸和呼吸帶來的感覺。注意你腳下的地面。環顧四周,注意你所看到的,聽到的,可以觸摸的,聞到的氣味。立刻這樣做。
TWpBd01UbzBNV1F3T2pnNk56Z3laVG82TVE9PQ==
圖片來源:南洋理工大學
然後,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情上,轉移到那些需要被注意的事情上,或你焦慮「之前」正在做的事情上,或者做其他事情,全身心地轉移注意力到這些事情上。
04 多與朋友聯繫
心理健康水平與社會支持有關,有愛人,有親友,心理健康水平更高。疫情期間,團聚變得困難,但留學生可以通過網絡與愛人,朋友保持聯繫也是一種方式。保持高頻率的聯繫,心理健康程度也會更高。
05 多參加線下活動!
留學生們可以培養並投入一些興趣愛好,進行一些身心練習,如運動,冥想等。或者參與學校社團或各類社交活動,如參加應對心理困擾的相關線上線下活動。
與此同時,可以重新規劃自己的生活學習,專注學術和科研學習。最後可以嚮導師,學校心理健康中心求助,或者向戀人,朋友或他人傾訴。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