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無意外,新加坡將在2030年邁入超級老齡化社會,屆時將有超過五分之一人口是65歲以上年長者。
為因應人口老齡化可能對生產力和社會安全網造成的影響,延後退休年齡成了這幾年的重點政策。
其中,我國政府在2019年把本地員工的退休年齡從62歲調高至63歲,重新僱傭年齡的頂限則從67歲調高至68歲。同時,最晚在2030年,將退休年齡和重新僱傭年齡逐步調高至65歲和70歲。
本地近期一項研究發現,延後退休的政策確實提高了年長者持續工作的比率。
國大經濟系副教授Chia Ngee Choon和國大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助理教授Cynthia Chen在《海峽時報》發表的一篇專文中,提供了部分研究發現。
一、重新僱傭政策促使更多人延後退休 該研究發現,政府從2012年開始推行的重新僱傭政策確實提高了年長者持續工作的比率。
經過調整教育、婚姻狀況、房產和花費等變項後,該研究指出,重新僱傭年齡政策的實施,把年長者退休的比率減少了8.7%。
這是因為女性一般被迫承擔更多的家庭義務,如照顧家中的幼童或其他患病的親屬,導致她們必須更早離開工作崗位。
研究也指出,退休也可能對年長者的認知能力和心理健康造成影響。因為退休後將失去和同事及相關朋友往來的機會,而這類社交網絡對於生理和心理健康都有所幫助。
數據顯示,在人工操作成份較高的工作中,2012年開始實施的重新僱傭制度,只提高了6.1%的年長者就業率。
相較之下,人工操作成份較低的工作中,年長者的就業率則上升了26.9%。
體力要求較高的工作,或許也是讓部分年長者體能吃不消,因此選擇不繼續工作的原因。
兩位學者因此在文中呼籲,國家應該從上而下努力,透過科技等方式重新設計工作崗位,以鼓勵更多原本從事體力要求較高工作的年長者繼續工作。
文章指出,整體而言,調高退休年齡和重新僱傭年齡有助於減緩我國老齡化社會帶來的衝擊。
不過,這可能也應驗了不少國人心中所擔憂的:
「難道我們真的就得活到老,做到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