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原本是一個國家。在幾百年之前曾是明清的藩屬國,向明清兩朝朝貢。
1819年,英國不列顛東印度公司雇員史丹福·萊佛士登陸新加坡,決定「以新加坡為主要據點,大力開展貿易」,開始管轄該地區,這成為了轉折點。
在萊佛士之前,新加坡的人口很少,隨著大量來自中國和印度的移民以及馬來人的到來,新加坡迅速發展起來。到了現代,人口分布逐漸變成馬來西亞的馬來人多,新加坡的華裔多。
這個人口的分布造成了微妙的變化,它讓馬來人和華人產生了對立,於是,1965年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獨立。
現在的兩國是多民族國家,馬來西亞人口的7成是馬來人。剩下的1成是華人,不到1成是印度人。新加坡人口則是7成多是華人,1.5成是馬來人,不到1成是印度人。
新加坡是世界上人種和民族融合得比較融洽的國家之一。站名等公共運輸的標識一定是同時使用英語、泰米爾語(印度語言的一種)、馬來語、漢語等。新加坡專注國內所有民族的關係,保持平衡。
新加坡的奠基人史丹福·萊佛士
英語化的新加坡 新加坡之所以能夠實現經濟快速發展,成為一個成功的多民族國家,主要歸功於李光耀,他是亞洲歷史上最傑出的政治家之一。
新加坡的第一任總理李光耀為了發展經濟,大力推動這個年輕的國家的英語化。「新加坡缺乏資源和工業,應該加強其國際金融和服務部門。為此,英語是必不可少的。」
英語母語化作為國內政策,是非常超前的想法。因為對於泰米爾(印度的一個人種)人、華人和馬來人來說,英語是外語。說泰米爾語和說普通話的民眾之間存在著隔閡,如果不加以變革會演變成當年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分離的場景,因此,說英語對每個族群來說在語言上都沒有障礙。
李光耀出生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未分離的年代,從他祖父那一代起就移居到馬來西亞,是一個第三代移民家庭。因為從小接受了高等教育,所以他的英語很流利,但如果他拘泥於華人的身份,把漢語作為共同語言的話,容易造成新加坡國內印度裔與馬來裔對華裔的敵意,就不會有今天的新加坡。
在新加坡,口香糖是違法的
嚴格的法律法規 如果來新加坡旅遊,你就會發現,嚼口香糖在新加坡是違法的。這樣的奇葩法規在新加坡比比皆是。新加坡以其嚴格的規則而聞名,但在一個有著不同價值觀的複雜群體移民國家中,要建立默契和秩序是很難的,這就是為什麼李光耀制定了這麼多規則。
除了嚴格的法律法規之外,他還提出了對優秀人才投入巨額資金培養為精英,讓他們成為官僚的政策。
作為現實的問題,在新加坡也有種族歧視,對印度裔居民的種族歧視性也上過媒體。新加坡的精英階層被占多數的華裔所占據也是事實。
但是,與其他移民國家的種族歧視相比,這個數字是非常小的,在李光耀去世後,新加坡也強烈地表明了「不允許種族歧視」的決心。
總而言之,新加坡因其國土面積小便於管理,首任領導人勵精圖治,通過民族平等、語言統一、法律完善、拒絕種族歧視等方面,讓一個缺乏資源和工業的小國成為東南亞首屈一指的經濟大國,新加坡在亞洲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可能就在此吧。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