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捧上神壇」到「走下神壇」,「新加坡模式」是否還值得學習

2022-03-17

作者:李俊鵬

圖片來自網絡

新加坡,曾經的「亞洲四小龍」之一,是繼紐約、倫敦之後的第三大「國際金融中心」,亞洲乃至全球領先的城市型國家和「世界第一花園城市」。

新加坡在城市規劃建設、產業發展、園區管理等領域一直處於領先水平,並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新加坡經驗」。

在中國,無論提起城市管理、產業發展,抑或園區運營,在選取國際對標案例時,首先想到的就是新加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雖然各地看似都在熱火朝天地學,但真正取得斐然成績的鳳毛麟角,究竟為何?

學習新加坡,我們最應該學習什麼?

騰飛之路:從製造中心到創新中心

新加坡是城市型國家,土地稀缺,但過去50多年通過快速工業化,實現經濟持續發展。新加坡早在上世紀60年代經濟剛剛起步時期,人均GDP僅為香港的70%、日本的60%、美國的15%,然而經過快速發展,在2004年人均GDP超越香港,2010年超越日本,2011年超越美國,目前新加坡早已躋身於世界已開發國家和全球城市行列。

在新加坡的發展歷程中,工業和園區經濟對新加坡的騰飛起到了重大助推作用,總結下來,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共經歷了五次產業轉型和跨越:勞動密集、技術密集、資本密集、科技密集、創新&人才密集共計五大發展階段。

1.0 時代:勞動密集型產業(1960-1970年) 1965年新加坡獨立後,工業基礎薄弱,採取「進口替代」策略來培育新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建立工業基礎,達到快速工業化。工業全球化浪潮開始,跨國公司尋求低成本的加工組裝基地進行投資,新加坡重點吸引勞動密集型的跨國企業,石油開採設備製造、服裝、玩具、食品生產、皮革、造船等產業迅速發展。

2.0 時代:技術密集型產業(1970-1980年) 上世紀70年代時期,國際已開發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產業轉移,新加坡不願過於依賴生產附加值過低的產品,鼓勵發展電子、化學、機械以及運輸設備製造等資本、技術密集型新興工業。這一時期,新加坡著力實施為期3年的工資增加政策,積極推動企業提升生產技術和工藝,逐步淘汰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轉變,使新加坡的產業向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方向發展,其中重點抓住快速增長的電子信息行業,實現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產業的跨越。

3.0 時代:資本密集型產業(1980-2000年) 進入上世紀八十年代,新加坡經濟逐步進入成熟期,增速放緩,資源的短缺對經濟發展的影響逐漸顯露。大力引進石油工業、精密儀器製造、化學工業等資本密集型產業,並注重金融和服務業的發展。實施石油化學工業集群戰略,把石油化工企業集中到裕廊島。

4.0 時代:科創密集型產業(2000年至今) 進入新世紀後,高新科技產業成為世界已開發國家爭相發展的重點領域,新加坡為占據經濟增長的戰略制高點,聚焦生命科學、生物醫藥、信息技術等領域,國家投入大量資金,在此期間著力打造科技園區,其中代表性園區有緯壹科技城(one-north)和實里達航空園等。

空間演變:從工業區到科技園

1.工業區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新加坡最早開始建設工業園區,發展服裝玩具、船舶製造、工程機械、物流等產業。

代表園區:雙溪加株工業區

雙溪加株工業區地處新加坡北部海灣地區,主要發展家具製造業,成為國際性家具製造和交易中心。

2.科學園 上世紀八十年代,新加坡重點圍繞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新加坡理工學院等高校建設一系列科學園區,如新加坡科學園、國際商務園(IBP),與後來建設的緯壹科技城形成高科技走廊。

代表園區:新加坡科學園

新加坡科學園始建於1984年,重點發展生物科技、微電子學、機器人等,打造世界最富盛名的科學工業園之一、東南亞地區最適宜從事研發的理想之地,極大加速新加坡全球競爭力提升。

3.臨港(空)園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新加坡利用海岸線和空港,發展臨港和臨空產業。1990年代初用填海方式將7個小島連接成人工島嶼——裕廊化工島,總面積32平方公里,發展石油精鍊、裝倉、石油化學產品的生產、專用化學品的製造、石油交易、鑽井設備的製造等。

圖片來源:新加坡園區發展經驗(裕廊),無憂文檔

4. 科技園 為了推動科技園的發展,新加坡將原國家經濟發展局工業園區部改組為裕廊集團(JTC),實行公司化運營模式,經營運作更加企業化,在科技產業園區市場競爭中更靈敏,更靈活,裕廊集團成為科技產業園區領域的典範。

代表園區:新加坡緯壹科技城

知識經濟時代來臨,2000年新加坡計劃依託國立大學等高校規劃建設緯壹科技城,重點發展生物醫學、醫藥研發、信息產業、信息傳媒等等知識密集型產業,打造一個宜人的工作、學習、生活、休閒硬體環境,構建科學研究,創新技術和創業社群,成為新加坡中部充滿活力的創新技術、研發和娛樂中心。

緯壹科技城功能分區

新加坡園區升級路徑及分布圖

經驗啟示:該向新加坡學什麼?

1.善於搶抓戰略機遇 從新加坡歷次產業升級以及園區的空間演變歷程來看,每次產業轉型都能抓住國際機遇,並結合國情,堅持科技創新,瞄準最具新興產業,以創新帶動產業升級,不斷引入和培育新興潛力產業,加速產業升級,每十年總結提出創新性產業發展理念。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2.園區設計理念領先 新加坡各類園區在開發之前就明確其戰略定位,無論是工業區還是科技園,均有明確的戰略定位和明晰的產業方向;同時注重功能復合,除了建造工業廠房外,還注重塑造良好生活環境,打造集研發、辦公、居住、休閒、教育於一體滿足工作生活娛樂全方位需求的「社區型園區」。

案例連結——設計理念超前的緯壹科技城

以號稱「亞洲矽谷」的「緯壹科技城」為例,早在2000年,新加坡提出集「工作、學習、生活、休閒於一體」的活力社群概念,發展知識密集型產業,還提出了「一棟建築就是一個創新社區」的概念,在垂直方向對工作、生活、娛樂、學習功能進行疊加,讓建築全天候都充滿活力。

圖片來自網絡

3.注重品牌海外擴張 新加坡作為島國,區域內部資源是極度匱乏的,發展空間不免狹小侷促,為此,從90年代以來,為了進一步促進經濟增長,新加坡大力加速海外投資發展。

裕廊集團在全球116個城市共拓展眾多園區,總面積近12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再造171個新加坡,被譽為亞洲「工業園區孵化器」。在多個國家複製新加坡裕廊工業園發展模式,尋求到更多資源和市場,破解本土發展物理空間瓶頸,打造「裕廊品牌」核心競爭力。

4.創新集群產業策略 新加坡一直堅持製造業集群發展,將製造業作為金融、貿易等高端服務業的根基,並把同一產業鏈的企業布局在一起,這樣既節省土地資源,又能夠產生規模效益。同時,為了加速高科技產業發展,出台技術培訓基金政策,迫使企業使用高技能人才,促使企業升級。

5.營造成熟親商環境 新加坡成熟的營商環境絕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歷經了50多年的歷史沉澱及發展演變,堅持打造親商環境和服務型政府,提供資金支持和優惠政策來不斷降低企業成本、吸引人才,精簡的機構和嚴明的法律來保證服務,被世行稱為是「世界上最容易做生意的地方」。

圖片來源:攝圖網

結語

雖然說中國眾多城市傾向於學習借鑑新加坡發展經驗,但中新兩國存在很大差異,兩者國情不同、人口地域規模差距較大,新加坡作為城市國家,並沒有農村,然而中國還有眾多人口生活在農村,且正在向城市流動,城鄉二元結構依然存在,並且中國的區域發展並不平衡,由於中新種種差異的存在,使得眾多城市在觀摩新加坡先進經驗時熱血沸騰,但是回到國內卻感覺無從下手、力不從心,成為一種困惑,這也是近年來國內前往新加坡參與「培訓班」熱度降低的原因之一。

因此,照搬新加坡經驗到中國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宜行通的,新加坡經驗可以有針對性地借鑑,但不能完全複製。換句話說,學習新加坡精神,比學習新加坡經驗本身更重要。

參考資料:

1. 新加坡五大優勢產業!

2. 新加坡園區發展經驗(裕廊).

3. 裕廊工業園模式解讀——寶劍鋒從磨礪出.

4. 學習新加坡經驗不能庸俗化.

圖片來自網絡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


相关文章

  • 新加坡國立大學2026Fall理學院提前批公布!這幾類同學適合申~
  • 免考AEIS但可以進入新加坡政府學校?三育中小學正在招生中!
  • 中國高考倒計時!選對留學路徑成功逆襲
  • NTU 圖靈人工智慧學者項目:高額獎學金助力,開啟 AI 逐夢之旅
  • 2025新加坡公立大學本科指南:通往亞洲頂尖學府的黃金通道
  • 一文看懂!2025新加坡政府學校空餘名額+申請熱度全解析(附表)
  • 驚!2025新加坡KET考試大變革,國際學生留學之路危機四伏!
  • 中國高考倒計時!選對留學路徑成功逆襲
  • 新加坡競賽全解析:助力孩子攀登學術與創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