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新加坡人力部的最新數據,截至去年12月為止,本地持有就業准證(EP)的人數只有16萬1700人,比2020年12月少了8.7%,更是2010年以來的新低。
現行制度下,持有本地就業准證的外國人必須符合每月至少4500新元的收入門檻(金融服務業須達5000新元),同時必須擔任經理級、管理級或具備專業性質的職務,也就是俗稱的PMET。
就業准證人數遞減,基本上也意味著本地的外籍白領員工人數越來越少。
箇中原因不難想像,過去兩年全球疫情下的出國/出行限制,導致本地的外籍白領人數減少。
但由於我國政府決定填補建築業等行業的外籍勞工空缺,加上本地邊境限制逐漸鬆綁,工作準證持有者在去年12月,反而增加了1萬5400人。
香港近年來有大量人口外流,難道沒有流向本地嗎?
據統計,包含外籍白領在內的外籍人士在香港2020年的750萬人口當中,占了大約一成。
但隨著反修例運動及國安法實施等大型政治事件造成當地局勢不穩,加上冠病疫情暴發後,香港堅持採取嚴格的清零政策,當地爆發了一波香港人和外籍人士的出走潮。
在2020年6月至隔年6月間,香港共有8萬9200人口外流,創下60年來的最大出走潮。
這也讓外界普遍預測,隨著香港大批外籍白領出走,各方面條件相近的新加坡有望成為他們的下一站,兩地將出現此消彼長的狀況。
不是不到,只是未到。
據《海峽時報》報道,本地一家移民諮詢公司Immigration@SG自今年1月以來,所收到來自香港的諮詢數量,比去年同期翻了一倍。
另一旁證則是本地國際學校來自香港的申請人數劇增。
例如,新加坡美國學校(Singapore American School)今年1月以來收到的申請,足足是去年同期的10倍。
東陵信託學校(TanglinTrust School)今年首兩個月從香港接獲的申請,已超過去年一整年的總和。
另一國際學校伊頓國際教育集團(EtonHouse International School)也發現了類似的趨勢。
隨著新加坡逐步放寬防疫措施及邊境限制,加上香港清零策略與政治局勢所造成的出走潮,本地的外籍白領人數預料會有所回升。
當局同時也將針對本地有意聘請就業准證持有者的僱主推出互補專才評估框架(Complemetarity Assessment Framework,簡稱COMPASS),該框架將通過四大項目打分,分數達標者才能聘請就業准證持有者。
上述措施對外籍白領前來本地的誘因是否有所衝擊,值得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