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寓意「生易發」,《新明日報》歡慶55歲快樂誕辰!
55歲超過「知命之年」,但未至「花甲」,持續保有活力、魄力與進取能量,報章媒體一樣能「凍齡」,歷史雖久、依然長青。
不少中生代藝人都與《新明》一起成長、茁壯,多年以後芳華仍在,像六屆視帝陳漢瑋、音樂人李偲菘、歌唱老師萃霞、96.3好FM DJ阿姐林安娜,《新明日報》於這些年年月月又伴隨他們走過什麼樣的心情呢?
陳漢瑋:30年前開始閱讀
六屆紅星視帝陳漢瑋表示,打從他30年前來新在本地電視圈發展,就已有閱讀《新明》的習慣。
感性的漢瑋坦承喜歡聞到報紙的味道,「也許我是個比較傳統的人。」
除了閱讀《新明》,他也剪報,有些是個人收集、也有很多來自粉絲送他的剪報。
提到新聞,漢瑋說:「娛樂版必看,還有開啟人生哲理金句、保健內容,我媽媽愛看,我也愛看。」
他比較抗拒的是國際災難新聞:「記得美國911事件,讀到有人不惜用自己的命去奪取他人性命、還有冠病肆虐全球新聞,在未有疫苗抗疫之前,全球陷入愁雲慘霧情景,讀了心裡很鬱悶、也充滿對未知彷徨的陰影。」
漢瑋近期珍藏的娛樂新聞,是由《新明》獨家報道,他與母親飛柔佛新山與父親一家團聚,提到自己「願做15次檢測」的新聞,他珍而重之:「因為碰上冠病,才會與親人分離那麼久,報道說出了我有多渴望再見家人的心情!」
本地雙胞胎兄弟音樂人李偲菘(右)和李偉菘。(圖 / 檔案照)
本地資深歌手兼導師萃霞感激《新明日報》積極報道本地娛樂圈的動向。(圖 / 檔案照)
李偲菘 李偉菘:16歲登上《新明》
本地雙胞胎兄弟音樂人李偲菘和李偉菘記得第一次登上《新明日報》是16歲那年參加了新加坡廣播局(簡稱新廣,新傳媒前身)為首部電視連續劇《霧鎖南洋》徵集主題曲的比賽,他們的作品進入前10名。
偲菘說:「接著是1984年,我們第一次為新廣的電視劇《怒海萍蹤》寫主題曲,然後推出第一張專輯,《新明日報》都採訪我們。」
其他包括像1995年,張學友演唱他的作品《離開以後》獲得香港《第18屆十大中文金曲獎》、《十大勁歌金曲獎》和《勁歌金曲金獎》,還要他們的學生孫燕姿在2000年推出首張專輯,以及於2001年以《天黑黑》奪得台灣金曲獎最佳新人獎。
萃霞:每周都見報
本地資深歌手兼導師萃霞感激《新明日報》積極報道本地娛樂圈的動向,讓大家對本地藝人有所認識。
萃霞說,打從1983年參加《斗歌競藝》開始,她的名字不間斷出現在《新明日報》,而不少觀眾也因此認識她,「從1983年到1987年成為電視台的全職歌手,那時《新明日報》每個星期都會到電視台探班,很自然就會報道我們這批歌手,而我每個星期都會在《繽紛星期一》和《繽紛星期五》中表演,《新明日報》都會報道我。」
安娜:參加遊戲中獎結緣
96.3好FM DJ安娜回憶地說,第一次接觸是參加讀者遊戲而中獎,她還記得到《新明日報》位於麥波申路的潤之大廈報社領取獎品,「現在回想起來,心情還是很興奮的。」
對於關於自己哪些報道印象最深刻,安娜說確實想不起來,不過有幾個過程叫她難忘,「像1991年我第一次當DJ加入職總心電台,《新明日報》就曾大幅度得報道了我們。」
安娜還透露:「過去只要有我的新聞,我都會剪下來,父親在世的時候也會為我剪,可惜最近家裡在裝修,犧牲了一些舊剪報。」
96.3好FM DJ安娜回憶地說,第一次接觸《新明》是參加讀者遊戲而中獎。(圖 / 檔案照)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