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时报)
作者 侯佩瑜
人生在世,都会走到一个不可避免的终点。
然而,谈论死亡总是令人忌讳的,无论是出于对死亡的担心和恐惧,或是出于宗教及文化等原因。
本地一个名为HappyUrns(红蚂蚁暂译:快乐骨灰瓮)项目,通过为长者制作代表他们个性以及生平的骨灰瓮,借此将象征死亡的骨灰瓮”改头换面“为庆祝生命的纪念品,鼓励大家百无禁忌、自由地讨论自己的身后事。
在新加坡,骨灰瓮大多是无装饰、单色的功能性容器,只用来存放火化后的骨灰。
HappyUrns 受连氏基金会和洪振茂基金会委托,与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 (SUTD) 的设计创新团队合作,邀请圣若瑟之家(St Joseph’s Home)的7名老人,为他们制作专属的个性化骨灰瓮。
该项目于2019年启动。先是由设计师了解每位老人家的个人故事、性格、他们所关心的事情以及他们希望被记住的方式。
(海峡时报)
然后再与来自The 8th Floor Creative Space 以及The Clay People的陶艺家合作,把构想的骨灰瓮制作成成品。
(海峡时报)
这个原定6个月完成的项目,因冠病疫情的缘故,被延后了5次。骨灰瓮最终在去年12月6日完工,移交给长者们。
《海峡时报》由始至终跟踪记录了整个项目。
Celine Yeo(84岁)
(海峡时报)
曾担任小学中文老师30年的杨女士,“爱”对她来说,尤其重要。
教书生涯中,秉持着上帝会接纳每一个人的信念,她在引导误入歧途的学生回归正途的过程中找到了意义,也让不少叛逆的少年成为有责任感的青年。
生活上,她深爱并最引以为荣的是三个儿子。他们一个是心理学家、一个是艺术保护者,还有一个是教育家。
因此,她选择的骨灰瓮设计是:三个天使捧着她的心,天使们就代表她的儿子。
在2019年10月10日的一次讨论中,杨女士看到了设计团队为她制作的心形骨灰瓮泡沫塑料原型后,开怀大笑。(海峡时报)
杨女士常在养老院画画陶冶性情,有艺术造诣的她对自己想要的设计和颜色非常清楚。
(海峡时报)
几周后,团队给她展示了一个更完整的原型。
(海峡时报)
她对骨灰瓮的形状、颜色和设计都非常满意。
不幸的是,她还未能看到成品,就在去年9月去世了。
团队把成品交给了她的家人,他们在去年10月28日将她的骨灰放在成品中,安置于位于甘榜巴鲁路的圣德肋撒天主教堂(Church of St Teresa)。
(海峡时报)
Mary Tan(90岁)
(海峡时报)
Mary 曾是一名音乐教师,性格活泼开朗。热爱生活的她,喜欢与每一个相遇的人交谈。
她年轻时也特别爱运动,最喜欢的是打桌球、游泳、骑自行车和打羽毛球。
当被问及行动不便的她想要什么颜色的骨灰瓮时,她回答说: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