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明:數碼化對樂齡人士的意義

2022-03-19

文 / 劉家明 排隊買咖啡之際,身後傳來幾個看似新加坡的建國一代(1949年12月31日年或之前出生的公民)、立國一代(1950年1月1日-1959年12月31日或之前出生的公民)的年長食客在討論財政預算案。一人說預算案鼓勵數碼化,旨在改善人們生活。另一人卻不以為然,還倒問了數碼化究竟怎樣提高了生活素質,怎樣改善了尤其是樂齡人士(新加坡對年長者的稱呼)的生活?別說他的咖啡「腳」(kaki,有『同好』、『夥伴』之意),就算被問的是我也頓時語塞。

仔細回想一下,向來所謂的金融工商企業數據化,不外是引進電腦科技和機器人自動化、精簡作業流程、大數據分析、人工智慧和雲端計算公式等科技,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公司的經濟效益,增加收入和盈利,沒有聽說過其目的是為了要改善顧客生活的。充其量也不過是讓客戶能夠更方便和快捷地消費和過帳罷了。

我們大致上可以把數碼化分成兩大類別來討論:金融工商企業的數碼化,官方的社會服務和非盈利組織的數碼化,來看看數碼化是否改善了國人,尤其是樂齡人士和退休人士的生活。 除非是工作上的需要,樂齡人士沒什麼直接感受到金融工商企業數碼化後帶來的益處。最多是以消費者的身份參與付費和購後服務,而一般企業在這方面的工作的確還沒到位。

圖片來源:www.gov.sg

對樂齡消費者來說,與過去同是一樣的程序,但所謂數碼化之後要被逼買手機,買數據,學習各商家都不一樣的程序和邏輯,還要記住不同的帳號以及不時要更換的密碼,甚至因某些公司美其名為環保省紙張要為發送實體帳單收費。對樂齡人士來說,那是一連串的困擾,根本沒有改善到什麼生活素質。

別說是樂齡人士,就算一般大眾對新科技的吸收和應用都有三大特點:對看不到有直接利益的東西不會去學,學了不是常用的東西會很容易忘記,對於紛亂還未完善的東西會拖到系統穩定後才學習。尤其是第三種心態,那就很難跟上目前所謂的「螺旋式發展」、小步漸近、「摸著石頭過河」這類新的數碼化推展方式了,所以容易與大方向脫節。

數碼化除了讓樂齡人士在圖書館看數碼刊物時,可以隨意改變字體大小以方便閱讀外,已開始改善了樂齡人士三大生活素質。第一是不必重複填寫各種表格,第二是簡化和縮短常需服務的流程和時間,第三是規範和簡化無現金付款。在這三個層面上,都可以看出官方機構和非盈利團體的努力和初步成果。

最明顯的是能夠取代我們歷史性的「塑膠居民證」的新加坡電子通行證SingPass,不過還要鼓勵或立法使更多的、必需的各類資料和服務,更快地連結應用。這樣就不必去管什麼顏色的CHAS卡有什麼津貼,哪一天去超市要用什麼優待卡,甚至連樂齡車資卡也可以免了。

記得在接種冠病疫苗時,聽到前面一位老者稱讚接種中心好「厲害」,連他在服用的和曾敏感的藥都知道,不必用到孩子交代他抄下的紙條。到綜合診療所看病,從預約、問診、拿藥、付帳(自動計算津貼)等的「一條龍」服務,也是數碼化帶來的方便。 要SingPass完全取代居民證,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很多的應用程式都沒有「無縫連結」,就如本可以共用的「合力追蹤」功能卻又被抽了出來。如果至少有個「統一介面」,統一應用術語、圖像、程式邏輯和程序等,一定會增加「應用度」。

剛提出的「政府電子錢包」是一個新的開始,希望這能統一和簡化目前無現金付款的亂象。早就有各種信用卡、提款卡、車資卡、儲值卡、優惠卡、手機支付應用程式等等的機制,希望科技和金融管理業者能提供更簡單方便和優質的解決方案。不過出門還是要帶居民證,若不幸昏倒在路邊時警察才好通知家人。

現在的老人其實都不笨,如果讓他們感受到數碼化為生活帶來的實質好處,自然就會跟上了。智慧國、未來世界等的憧憬太過遙遠和抽象,在推行各種數碼化項目之前,以立刻能為他們帶來的實質好處為賣點,也不要立刻就終止既有的服務模式,就不會有數碼化於我有何益處之類的疑問了。

(作者是電子工程師)

文章來源於網絡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


相关文章

  • 🇸🇬🇲🇾 越堤族:住在新加坡的開銷壓力真的比住在新山少‼️獅城衣食住行比JB省錢‼️
  • 留學獅城不踩雷:新加坡入境物品攜帶全攻略,禁帶與必帶一鍵拿捏
  • NUS王鑫超榮獲IEEE AI 十大值得關注人物之一
  • 緊急警報!新加坡骨熱痛病例激增!你的保險能賠嗎?
  • 解碼新加坡COMPASS機制:企業員工多元化如何被評估?
  • 🇸🇬🇲🇾 越堤族:住在新加坡的開銷壓力真的比住在新山少‼️獅城衣食住行比JB省錢‼️
  • ​直通新加坡!柔新特區基建狂飆,中企如何搶占先機?(二)
  • 🇸🇬 新加坡大選投票Q&A一次搞清楚!幾點去投票、老人家可以優先投票嗎、哪些事情不能在投票的時做,一文看懂🔍
  • 跨國公司撤離+選邊站」雙重衝擊!黃循財總理:行動黨絕不拿人民未來"賭國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