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他人面對危難 你會先拿出手機拍攝還是挺身而出

2022-03-20

本地周一發生了一起駭人聽聞的武士刀砍人事件。(讀者提供)

作者 李國豪

慧型手機的普及,讓現代社會人人都有成為公民記者的潛力。一個按鍵,就能記錄眼前發生的事,並透過無遠弗屆的網絡世界傳播開來。

有賴於公眾的熱心拍攝,許多大大小小的社會事件,人們往往能更快從網絡平台上獲得資訊。

但視頻廣傳的同時,也衍生了「拍攝者不救」的爭議課題。

簡單來說就是:拍攝者既有餘力拍攝,為何不直接挺身而出,上前協助?

拿本周轟動全城的「萬國武士刀傷人案」來說,如果蟻粉是目擊者,你會選擇直接介入、還是保持安全距離拍攝、或是置身事外?

選擇拍攝事件經過,並不意味著你就只是一名冷漠的旁觀者。

有心理學家認為,嘗試拍攝事件經過的的人,與挺身而出的人,其實都是出於一片好意,想要提供協助。

與其說拍攝的人是「被動的旁觀者」,不如說他們是「主動的目擊證人」,因為拍攝者所拍下的視頻,往往能留下重要證據,讓執法人員了解事發的經過,還原真相。

萬國武士刀傷人案是最新的例子。

熱心公眾拍攝的視頻,讓事件的經過一目了然,也讓人見識到,在場幾名英勇的公眾在其他人受到傷害時,協力制服兇嫌所展現出的勇氣及互助精神。

在萬國武士刀傷人案中獲當局表揚的五名熱心公眾。(聯合早報)

今年1月發生的名車賓利硬闖校園、威脅校園保安人身安全的事件,同樣也是藉由民眾拍攝的視頻在社交平台掀起波瀾,最終引起教育部長陳振聲的關注。

上個月底,一名女傭當街不斷用手拍打一名坐在輪椅上老人的頭部,亦因為熱心民眾跟拍視頻及報警,而避免了老人家可能進一步受到傷害。

上述例子都說明,公眾透過拍攝讓某些不端行為曝光,也能達到協助他人,匡正社會風氣的功效。

隨著科技進步,透過拍攝視頻上網揭發社會不公事件已成新趨勢。(網際網路)

「拍攝者不救」的道德難題

說起「拍攝者不救」的道德難題,已故南非記者凱文·卡特(Kevin Carter)一幅榮獲1994年普利茲新聞攝影獎的作品《禿鷹與小女孩》,堪稱是近代最引發世人深省的例子。

那張照片在蘇丹大饑荒中所攝。照片中一名枯瘦如柴,只剩皮包骨的小女孩低著頭蹲伏在地上。據卡特陳述,當時她正緩緩爬向食物救濟站。由於營養不良,她的頭看起來比身體還大,在她背後,正站著一隻虎視眈眈的禿鷹。

這張照片直擊人心,讓蘇丹因內戰而饑荒的悲慘現象引起全球關注,大量人道援助蜂擁而至。

但與此同時,卡特也被部分人士責難,質疑他為何不先救女孩,卻先拍照。

為回應外界對女孩命運的疑問,刊載照片的《紐約時報》事後還特別聲明,根據攝影師回報,禿鷹事後已被趕走,小女孩也恢復到能繼續前進的狀態,但未知她最後是否抵達食物救濟站。

不幸的是,卡特在獲獎四個月後自殺,結束了33歲的生命。

有人說他是因為受不了良心譴責和道德壓力而自殺。但也有人表示,長期的生活拮据,以及擔任攝影記者記錄許多慘絕人寰的畫面所帶給他的心理衝擊,才是他結束生命的主因。

無論如何,這幅震撼人心的作品,的確讓當時的西方世界開始關注蘇丹因戰爭而引發的人道危機。

《禿鷹與小女孩》是近代討論拍攝者道德難題的經典案例。(網際網路)

拍攝社會事件被濫用會產生反效果

另一邊廂,拍攝社會事件的做法一旦被過度濫用,亦有可能引發反效果。

由於網絡的噪聲過多,當一個視頻畫面無法完整呈現事件的脈絡,就有可能出現被斷章取義的現象。

不久前有網民拍攝到一名女傭獨自坐在餐廳外的人行道上,等候在餐廳里用餐的僱主一家人。

(The Independent)

網民看圖說故事,紛紛指摘僱主的不是。

但撇開所有先入為主的指責,拍攝者本人及照片內容其實並無法判定,女傭究竟是自願還是被迫在餐廳外的走道等候。

有沒有可能因為她是回教徒,而不願意坐在提供豬肉的餐廳裡頭?

紅螞蟻的小夥伴幾周前曾在一家中餐館遇到一家15口,分三桌用餐。

其中,照顧家中阿公的女傭和孫輩們坐在同一桌,但可以明顯看出她如坐針氈,極度不自在,既無法和孫輩們交流,菜肴似乎也不合她胃口。

假若下次她主動要求在餐廳外等候僱主一家人吃飽,是否又會變成網絡世界另一起「看圖說故事」的案例?

年輕人在公共運輸上不讓座也是經常在社交平台出現的題材。相關畫面或會引來鍵盤俠、酸民、正義魔人傾巢而出,大罵年輕人不懂得敬老尊賢。

但若該名年輕人是因患有隱疾,而不得不坐在優先座,那些排山倒海去脈絡的指責,對他又是否公平?

濫用網絡進行爆料,也有可能導致「點錯相」乃至網絡霸凌的事情發生。

在賓利硬闖校園事件中,本地汽車出入口商協會會長梁添丁就遭受池魚之殃,一些網民指稱他就是該名開著賓利豪車的司機。

梁添丁事後強調針對他的指控毫無根據並報警,但對其個人聲譽的傷害卻已鑄成。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網絡霸凌對個人造成的傷害不可小覷。(網際網路)

拍攝前先問問自己這麼做是否恰當

隨著攝影器材的平民化,人手一架的智慧型手機大多配有攝影功能,透過拍攝揭發社會事件的趨勢已不可逆。

如何拿捏是否拍攝,抑或挺身相救的尺度,將成為現代人的一門重要功課。

或許下次拿出手機拍攝前,我們可以先問問自己以下四個問題:

是不是因為,若直接和肇事者對峙,將存在巨大風險?

是不是為了搜集證據,以讓肇事者無法逍遙法外?

是否只是為了在網絡平台上羞辱他人?

是否純粹出於打卡心態,想讓家人朋友知道自己就在「案發現場」?

然後判斷,自己的拍攝究竟是給社會和公眾帶來更大利益還是傷害。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


相关文章

  • 🇸🇬🇲🇾 越堤族:住在新加坡的開銷壓力真的比住在新山少‼️獅城衣食住行比JB省錢‼️
  • 留學獅城不踩雷:新加坡入境物品攜帶全攻略,禁帶與必帶一鍵拿捏
  • NUS王鑫超榮獲IEEE AI 十大值得關注人物之一
  • 緊急警報!新加坡骨熱痛病例激增!你的保險能賠嗎?
  • 解碼新加坡COMPASS機制:企業員工多元化如何被評估?
  • 🇸🇬🇲🇾 越堤族:住在新加坡的開銷壓力真的比住在新山少‼️獅城衣食住行比JB省錢‼️
  • ​直通新加坡!柔新特區基建狂飆,中企如何搶占先機?(二)
  • 🇸🇬 新加坡大選投票Q&A一次搞清楚!幾點去投票、老人家可以優先投票嗎、哪些事情不能在投票的時做,一文看懂🔍
  • 跨國公司撤離+選邊站」雙重衝擊!黃循財總理:行動黨絕不拿人民未來"賭國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