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新加坡這座國際大都會的古典音樂盒

2022-03-22

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

文/攝 黃茜

新加坡不算大,新加坡交響樂團卻幸運地擁有兩個音樂之家:濱海藝術中心音樂廳和維多利亞音樂廳。兩座坐落在城市中心地帶的美麗建築像兩個巨大的音樂盒,一個宏觀大氣,一個典雅精緻。聽眾打開門,走進這兩個充滿音樂的空間,就可以享受到美妙的古典音樂。

在美麗的新加坡河畔,在高高矗立的萊佛士雕像後,有一座純白色的新古典主義建築——維多利亞音樂廳,安靜地坐落在那裡。與它遙遙相對的遠處,還有一個更加熠熠生輝的「大榴槤」——濱海藝術中心,它們都是新加坡交響樂團的「家」,是新加坡這座國際大都會的古典音樂盒。自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四十多年來,那裡不間斷地上演著一場場音樂會,那是新加坡交響樂團等本地藝術團體和來訪的外國藝術團體,為熱愛音樂的聽眾提供的一頓頓精神食糧。他們用兩個精緻的音樂盒裝載著這個城市流動的音樂盛宴。

維多利亞劇院及音樂廳

古色古香的音樂盒

維多利亞劇院及音樂廳

維多利亞劇院及音樂廳位於新加坡行政文化區中心,是新加坡歷史悠久的多功能建築。這座富麗堂皇的維多利亞時期殖民地標,擁有獨特的帕拉迪奧式鐘樓、意式窗戶與粗面圓柱,在其近150年的歷史中,除了曾作為藝術文娛中心外,還擔任過市政廳、醫院以及戰犯法庭等多重角色。

目前,維多利亞音樂廳是新加坡交響樂團的常駐地。這座灰白相間的建築,像門前那座萊佛士雕像一樣,有著迷人而悠遠的歷史。這座建築的歷史可以回溯到1862年,由建築師約翰·貝納特設計,作為這片新殖民地的市政大廳開始了它的使命。這座建築實際是由兩棟建築組成的,在兩棟建築之間,有一個寬敞的大廳。白天,大廳里充斥著市政廳的工作人員匆忙的腳步聲;晚上,就搖身一變成了舞台,一些業餘表演團體一個個閃亮登場。1901年,為紀念逝世的英女王,這裡改建成了維多利亞紀念堂,於1905年竣工。經過整修後的市政廳成為了劇院,兩座建築之間的空地修建了一座華麗的鐘樓。這項改造工程於1909年完工,此後維多利亞劇院正式開放。

在「二戰」前夕,維多利亞劇院與紀念廳曾舉辦了許多場音樂會、音樂劇與戲劇的演出。在「二戰」中,它幸運地躲過了日軍的空襲轟炸。日治時期,由於在城市中的戰略位置,這裡曾作為醫院來救助傷員。1979年,在新加坡交響樂團進駐後,這座大樓更名為維多利亞劇院及音樂廳。

古老建築要想一直熠熠生輝,就必須與時俱進地翻新和整修。2010年,本著「保留歷史的印跡,並創造最好的表演藝術場所」的宗旨,維多利亞音樂廳在保留原有外觀和傳統建築結構的情況下,進行了四年的翻新工程。翻新後的音樂廳果然保留了原始外觀和傳統元素,同時改進了音樂廳的音響效果和設施,這個「音樂盒」用更迷人的外形唱出了更動人的歌。

經過翻新後的維多利亞音樂廳和維多利亞劇院,像兩位穿著白與灰衣服的淑女,攜手站在黑色的萊佛士雕像後;左右兩手持著裝飾著維多利亞樣式的鐵花柵欄,優雅而高貴。劇院在左,音樂廳在右,中間是玻璃天井。透過玻璃,鐘樓和蔚藍的天空清楚可見。踏入音樂廳,更是讓人眼前一亮。整個音樂廳以白、棕、綠為主色調,還原的厚重的木門,變成一道美觀又實用的隔音牆。一根根白色雕欄立柱,一張張白色坐墊與原木色架構的座椅,一塊塊方形結構拼成的天花板,以不同層次的截面迴響聲音,一切盡顯簡潔高雅。

此外,翻新的建築仍保留很多古意:鐘樓頂還保留著1906年的鐘。數百個木椅椅背以拼貼方式變成劇院外的巨大裝置藝術。作為記憶象徵,舊座椅的金屬零件搖身成為劇院內壁反響木板的重要元素,讓新舊劇院有了符號性的關聯。

如今,新加坡交響樂團為這個美麗的音樂盒賦予了動聽的聲音。樂團按照音樂會的曲目特色選擇演出地點。如果是巴洛克和浪漫時代的樂曲,就更多選在維多利亞音樂廳演出——這個表演場所適合精緻的室內音樂;其他大型交響樂曲作品,則在濱海藝術中心音樂廳上演。

濱海藝術中心

榴槤音樂盒

濱海藝術中心音樂廳

新加坡的另一個「古典音樂盒」是矗立在摩天高樓林立的濱海灣,有「大榴槤」之稱的濱海藝術中心音樂廳。

濱海藝術中心於2002年10月12日正式投入使用。藝術中心的外形別具一格,其雙貝殼形狀的表面是由七千多片鋁製三角形遮光罩組成的,因其兩個圓形屋頂酷似帶刺的熱帶水果榴槤,因此又被稱為「大榴槤」,儼然已成為新加坡的一張名片。縱觀全球,這種奇特的建築外形絕無僅有,但它出現在赤道國家新加坡,出現在前衛的濱海藝術中心,與周邊的濱海灣金沙酒店和新加坡摩天觀景輪相映成趣,共同勾勒出一幅美妙的城市風景線。

新加坡本地頂級建築事務所DP Architects的建築師團隊以蜻蜓的複眼為靈感,設計了濱海藝術中心獨特的外觀。濱海藝術中心不僅擁有迷人的建築外觀,還有內設1600個座位的音樂廳、2000個席位的劇院。濱海藝術中心裡還設有吟誦工作室、劇院工作室、戶外劇場、附樓工作室和視覺藝術空間等幾個小型藝術表演空間,能滿足觀眾全方位的藝術需求。

音樂廳的音響設計顧問是美國音響設計師拉塞爾·詹森。音樂廳的音響設備可隨需要進行調節,所以它可以勝任各種類型的音樂演出。音樂廳里還放置著一架由4740個音管及61個音栓組成的科萊斯管風琴。每年,新加坡交響樂團及其他本地、區域和國際樂團都會定期來這裡呈現精彩的表演。

邵氏基金交響舞台

散落在城市裡的音樂盒

位於新加坡植物園的邵氏基金交響舞台

不僅如此,新加坡交響樂團還常常帶著自己的音樂家們走出音樂廳,讓古典音樂走入新加坡的社區。他們把這座城市當作一個巨大的五線譜,把一個個美妙的音符撒落在城市的不同角落,讓音符伴隨著綠色的植物、繽紛的花朵,伴隨著校園的莘莘學子,伴隨著購物中心的涌動人潮,伴隨著飛機的起起落落,伴隨著馬兒奔跑的足跡等。音符不僅飄蕩在優雅的音樂廳,也飄蕩在這座城市的上空,新加坡因為有音樂,變得詩意起來。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新加坡植物園是一片擁有162年悠久歷史的熱帶植物天堂,也是新加坡首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到過那裡的人都知道,植物園裡除了有豐富的熱帶雨林植物,還有一個交響音樂台,也叫邵氏基金交響舞台。那裡經常舉辦一些免費的公園音樂會,也是新加坡交響樂團常舉辦戶外音樂會的地方。

在植物園裡一片鬱鬱蔥蔥的窪地中間,有一個人造的交響樂湖,湖上佇立著一個交響音樂台。它像一個綻放的貝殼,被一池婀娜多姿的睡蓮和荷花簇擁著。睡蓮亭亭玉立,荷葉碧綠相連,白色的舞台和綠色的植物相映成趣。有音樂會的傍晚,人們就會三五成群、絡繹不絕地來到這裡。人們提著各種野餐食品,牽著小狗,沿著林蔭道,走過蕭邦和喬治桑深情相對的雕像,來到這片綠草如茵的草坪上。暮色蒼茫里,晚風習習中,人們在草地上席地而坐,看著兒童嬉戲、愛犬環繞,呼吸著飄滿花香的清新空氣,就著自己準備的美味可口的食物,觀賞著周邊的美景,手中扇著樂團贈送的小扇子,聆聽樂團演奏的古典音樂。此時,美妙悅耳的古典音樂就會穿過一池充滿了韻律和靈性的荷花,從那綻放的貝殼形舞台上裊裊地傳出來。那可能是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的其中一個樂章,又可能是小提琴天才蔡珂宜演奏的薩拉薩蒂的《卡門主題幻想曲》,也可能是新加坡作曲家李迪文創作的膾炙人口的愛國歌曲《家》,還可能是一段威爾第的歌劇詠嘆調……這些美妙的音符伴著夕陽,借著清風,飄灑在草地上,讓民眾的閒適時光更加愜意。

- THE END -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


相关文章

  • 外國勢力干預新加坡大選!網友:原來是它!
  • 【GE2025】李顯龍:外國人煽動種族宗教情緒 觸犯新加坡兩大禁忌
  • 新加坡38歲女子在惹蘭勿剎一帶,遭兩名陌生男子襲擊綁起後搶劫!
  • 東方比利返新投票 甩肉21公斤展新貌
  • 共謀持假槍打劫理髮店再下藥劫妓女,新加坡一名14歲少年被判入改造所!
  • 新加坡千萬多多昨天開獎,2人平分超1292萬新幣!你中了嗎?
  • 47歲新加坡籍男子持假護照入境馬國販毒,遭柔佛警方逮捕,起獲百萬令吉毒品!
  • 朝野競選攻防戰激烈 新帳舊帳一起算
  • 【GE2025】工人黨群眾大會人數達到上限 勿洛體育場入口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