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唤起会员对怡和轩的关怀,我们在2002年出版了会讯。从此平均八九个月出版一期,篇幅从最先的四页逐渐增加到八页。后来不少文化界人士加入怡和轩,其中包括了陆锦坤、许福吉等人。他们帮忙推动了会讯的提升,于2010年把会讯改为比较有分量的《怡和世纪》,每四个月出版一期。至今连续出版了15期,每期准,篇幅从最初的30多页逐渐增加到目前的144页。
所有的编辑人员(包括后来加入的谢声远、李秉萱、南治国、谢声群等人)都是义务效劳,劳苦功高。《怡和世纪》目前通行量5000本,免费赠阅。除了广告收入,《怡和世纪》同仁也于2012年间召集一批热心会友,筹了一笔基金资助出版费用。《怡和世纪》目前已是新加坡文化界的盛事,深得读者的赞赏。内容涵盖社会焦点、时评、史料整理、文化传承、财经、会友风采、艺文等方方面面。座右铭是:报道翔实,以发扬求真精神为己任:论理客观,既不标榜,也不媚俗:门户开放,思想碰撞,集思广益。
限于主观、客观条件,我们这些年来能做到的,极其有限。
要是我们已做的一切,能对华社团体的文化活动起些微推动的作用,那就意义非凡了。必须指出,在怡和轩,我们想的不会是福建文化、客家文化、潮州文化等,我们不会特意搞民俗文化。我们首先注重怡和轩和先贤的事迹,这是新加坡历史的一部分,我们也希望挖掘、整理和分享一切有关新加坡的人文史料,所谓的本土文化,自有其自己的活水源头,常常会是我们优先考虑的。
怡和轩能走多远
一路走来,其实并不容易。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改革都会伤害到一些既得利益者,会受到阻挠。这些年来,我们身历其境,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幸一直都有一批志同道合者。怡和轩能有今天的场面,是所有同仁群策群力、衷心合作、相互包容的结果,不能太过强调任何个人的作用。
谈起转型,虽然是上了路,我们是否成功转了型,仍说不定。
怡和轩换了血是事实,但脱胎换骨就言之过早了。有抱负、愿承担者应该站出来,有效地强化领导层自我更新的能力,那时候转型才算成功。否则新人却步,旧人硬撑,到一定程度大家也就会心灰意冷,前功尽弃。
怡和轩当然不可能恢复往日的光辉,她能走多远,很大程度决定在于客观环境的演变。面对一个“大统一”大趋势的压力,怡和轩要如何继续保持超然的态度,那就要决定于我们大家的胆识与魄力了。
2011年怡和轩举办了一个座谈会,探讨华社能否有一个新方向。林清如主席以个人身份发言,提到应该以较为宏观的思维、从一个新加坡公民社会角度展望华社的未来,赋予华社以新的时代使命,从而鼓励与引导更多有抱负的人加入行列,通过华社的渠道参与公共事务,成为推动社会的力量。在现阶段来说,这是曲高和寡,甚至还会引人发笑。但是他坚信,形势会改变,他抱乐观的心态展望怡和轩的未来。”
(本文作者:怡和世纪编辑部)
编辑:LCY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