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被動存錢,或是主動省錢投資,疫情總算是幫國人養成了一個好習慣:省錢 + 存錢。
據新加坡統計局的最新數據,國人在2020年的個人存款曾高達1030億元,是五年里的新高,遠超2017年(670億元)、2018年(710億元)以及2019年(740億元)。
星展銀行的一項報告就指出,從2020年4月至6月,本地所有收入水平的員工在儲蓄應急存款方面都呈上升趨勢,在當年6月更是達到最高點。
報告說,當時月薪超過1萬元的員工群體,平均都累積了近四個月的應急存款。
隨著我國重開經濟,國人的存款也開始「下滑」。相較於2020年的1030億元,去年國人的個人存款稍降至960億元,顯示國人正慢慢習慣與冠病共存的生活。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國人(被迫)存存存、省省省?
經濟與工作前景皆不樂觀
星展銀行報告就點出,員工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經濟環境,加上有可能被減薪或失業等種種經濟壓力,唯有謹慎地為個人財務建立「緩衝區」,以備不時之需。
南洋理工大學副教授馮曲接受《海峽時報》訪問時說,國人的存款在2020年上升,可被視為應對疫情風險的理性反應。
「比如說,那一年本地股市一片低迷,存在高風險,家庭可能會將股票及其他具有風險的金融資產投資轉為現金,更有保障。」
金融管理局發言人則指出,相較於2021年,今年的通脹應會上升。目前全球的經濟情況,也意味著一些日常用品的開銷將增加,其中就包括了與油相關的物品。
「由於新加坡不可能完全免受全球價格上漲的影響,消費者必須得一步步減緩衝擊,如暫時調整消費習慣。比方說,若情況允許,可少量購買一項價格被調高的物品,或轉而購買更便宜的替代品。」
無處花錢,乾脆存錢
今年1月,國務資政兼社會政策統籌部長尚達曼在國會書面答覆中,公布我國家庭方面的凈財富和個人存款相關數據時就指出:
「2020年個人存款大幅增加,反映了經濟不確定因素籠罩情況下,消費能力減少。旅遊限制和安全距離措施等限制,也使家庭消費的機會受限。」
專家也認同,家庭在疫情期間有了存款的「動力」,除了因工作面對困境,也因店面關閉少了消費的機會。
據了解,大華銀行集團過去兩年就看到客戶存款穩健增長,帳戶餘額平均增加約7%。
大華銀行的一項調查也顯示,約半數受訪者去年「省得更多」,儘管數字相比2020年的約60%來得稍低。
隨著未來開銷增加,以及即將迎來的消費稅調高,「省省省」的好習慣,肯定是應對「加加加」的上上之策。
「存錢潮」也成了全球趨勢
美國CNBC去年發表的一項報告就顯示,美國人在疫情期間,總存款達到近4兆美元。
據報道,英國家庭在2021年初的封城期間的累計存款率,也從2020年第四季的16.1%增至19.9%。當中最大的原因是「消費受限制」。
該數字也是繼2020年第二季的25.9%後,英國記錄存款率以來的第二高。
歐洲人也「不遑多讓」。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透露,歐洲人的存款率也從疫情前的12%,增至抗疫期間的近19%。
IMF預計,歐洲家庭在過去兩年的存款,比疫情前的預期存款,多出了近1兆歐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