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俊敏畢業後從事廣告、營銷和活動策劃等工作20多年,一場冠病疫情改變了一切,讓他轉換跑道,改而推出「自助」賣菜攤位。
同樣是凌晨,不一樣的是生活方式。
過去,凌晨2時是莊俊敏(43歲)陪伴客戶喝酒應酬的黃金時段。揮別了夜夜笙歌,如今凌晨2時,他早已起身準備到巴西班讓果菜批發中心去,開始一天的工作。
莊俊敏畢業後從事廣告、營銷和活動策劃等工作20多年,一場冠病疫情改變了一切。
他受訪時說,疫情暴發之後根本沒有活動可辦,生意大受影響,他於是在前年10月離開公司。當時有朋友說想做賣菜的生意,雖然後來沒有進一步行動,但是這個點子卻在他心裡生根。
莊俊敏的母親和舅舅在組屋區開店賣菜30多年,他中學起便到店裡幫忙。經朋友那麼一提,他開始認真思考,並且想是否能以不一樣的方式來經營這個傳統行業。他說:「傳統的賣菜方式講求的是量,賣越多越好,但需要很多人力。我重視的是質,希望能賣些品質好和特別的蔬菜,然後通過開設更多攤位來增加銷量。幸運的是,我可以藉助母親和舅舅的人脈,不然應該沒有批發商願意批那麼少量的菜給我。」
他去年初開始營業,從紅山巴剎起步,今年在荷蘭村巴剎開了第二個攤位。
莊俊敏推出了「自助」經營方式。他的攤位全天候開放,早上與一般攤位沒兩樣,下午他離開之後,就由顧客自取自便,掃描QR碼付款。
對於轉換跑道,他坦言,曾經很喜歡過去那種熱鬧的生活,逐漸調適心境後,覺得目前這種生活規律也很好,而且有更多時間陪伴父母。「以前我很忙,可能兩周才回家見見父母,現在我每天早上載媽媽到批發中心,跟媽媽的關係變得比較親密。這是最大的收穫。」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