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航黑匣子剛找到!13年前,這架飛機也在大西洋急速俯衝後墜毀

2022-03-24

就在剛剛,東航失事飛機有了最新進展:一部黑匣子已找到!

據官方透露,一般飛機有2個黑匣子,它們:

“兩個記錄器外表面都是桔黃色,顏色非常醒目,便於搜尋發現,且可以抵抗高過載衝擊撞擊(3400g,6.5毫秒),耐高溫(1100度持續60分鐘火燒)、耐海水浸泡(30天)等特性,不易損毀,可以在事故發生後幫助我們分析飛機狀態、機組操作情況以及在駕駛艙面臨的狀況。”

示意,目前黑匣子找到1個

意思是黑匣子很有可能可以全部找到。

不過遺憾的是,截止到今天早上7點,搜救隊在現場附近區域,尚未發現倖存人員。與此同時,東航也在事發24小時內,與機上所有旅客家屬取得了聯繫,並展開援助工作。

展開現場搜救工作的救援隊們,圖源:見水印

搜救隊員爭分奪秒,希望能早日找到全部黑匣子,並搜尋或許能大難不死存活下來的旅客。

只是,由於天氣影響,今天早上的大面積搜救行動暫緩。

事發之後,很多人對波音飛機的安全性,再一次提出質疑。

畢竟,波音飛機在過去一段時間,發生了多起空難,比如以下這些:

實際上,世界現今廣泛使用的另一家民航飛機空客也造成過一起慘烈空難。

法航成立以來最大的空難

讓我們將時光拉回到2009年。5月31日,一架法航的空客A330-203客機,從巴西的里約熱內盧,準備飛往法國巴黎。

當時,機上坐著216名乘客,以及12名機組人員。

6月1日凌晨1點35分,客機與航管做了最後一次通話,並在14分鐘後離開巴西雷達的管控範圍,進入了浩瀚的大西洋上空。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因為大西洋中間沒有陸地,因此飛機不處於雷達監控範圍內。

但是,飛機依舊會每隔一段時間發送信息,讓地面人員可以捕捉到飛機正常駕駛的痕跡。

2時10分,在飛機進入大西洋上空亂流區域後不就,地面控制台首次收到來自客機飛機通信尋址與報告系統(ACARS)自動發出的故障信息 ,指客機皮托管、第一飛行控制系統故障。

皮托管探針是裝在飛機機身外部的小圓管,用於測量飛行速度,圖源:紐約時報

事後調查得知,當時因為皮托管在穿越雲層時結冰,無法測量飛行速度。

在系統發現了不正常數值的情況下,飛行解除了自動駕駛模式,之後自動節流閥亦自動解除。

這時候,機師們必須手動操控飛機進行飛行。

原圖來源於紀錄片《空中浩劫》,截圖來源見水印

而當時,飛機的機長正在照例進行休息。負責駕駛飛機的,是副機師羅伯特和博南(記住這個名字)。

原本,皮托管被凍住,對於飛機來說問題也不算大,除了儀錶盤上顯示的速度丟失,飛行系統的其他部分都工作正常。

只待飛出這片區域,皮托管上的冰融化就沒有任何問題。機師們唯一需要做的,只是在這段期間手動操控飛機。

可非常遺憾的是,羅伯特和博南都沒有經歷過這種情況下的訓練,根本不知道在這麼高的高度,以及速度表顯示數目不可靠時,應該怎樣手動駕駛。

原圖來源於紀錄片《空中浩劫》,截圖來源見水印

這時,博南表態要操控飛機。於是羅伯特將駕駛權交給了他。

當時,飛機因為受到亂流的影響而向右傾斜。於是博南一方面將操縱杆向左修正,一方面非常不理智地將自己一側的操縱杆用力往後拉!(“博南拉杆”出現了!)

於是,飛機立刻高速向上爬升,高度的爬升帶來了速度的下降。據飛行紀錄儀的資料,當時飛機空速由原來的274節,瞬間降至52節,這比一架螺旋槳飛機的空速還要慢!

原圖來源於紀錄片《空中浩劫》,截圖來源見水印

幸好,飛機電腦在當時迅速做出了反應,提醒機師飛機已經離開既定高度,並有失速的危險。

在另一名副機師羅伯特的提醒下,博南放鬆了拉杆的手,飛機的爬升率立刻有所下降,空速也恢復到了223節的正常範圍。同時,失速警告停止。

只是,不知道為什麼,博南之後又繼續開始拉杆......(二殺)

原圖來源於紀錄片《空中浩劫》,截圖來源見水印

更為糟糕的是,雖然身處約11000米的高空,但博南卻將飛機模式調成了只有接近地面時才採用的復飛模式。

在這種情況下,飛機非但不會上升,反而會急速下墜

但是,那時候情況並不是沒有救。如果選擇博南放手,飛機就可以放下機鼻從失速中改出。

但是由於他一直往後拉杆,飛機無法加速,再加上嚴重的亂流,要改出失速幾乎是不可能的。

原圖來源於紀錄片《空中浩劫》,截圖來源見水印

另一名機師倒是相當警醒,他向前推桿,試圖讓飛機的機鼻降低試圖改出失速。

只是,“作死小能手”博南見飛機依然向海面跌落,失速警告依舊不停,馬上再次猛然拉杆,讓飛機機頭再次抬高。(三殺)

另一名機師可能至死都不知道,推桿沒有作用,不是因為飛機出現了故障,而是身旁的“大聰明”一直在拉杆,抵消了他的操作......整個過程,不到2分鐘。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隨後,發現情況不對的機長趕到了駕駛室。

原圖來源於紀錄片《空中浩劫》,截圖來源見水印

在此時飛機的姿態是:機鼻抬高15度,向前的速度100節,下降率達到了驚人的每分鐘3048米,與海面夾角41.5度。

不久後飛機的空速進一步降到了60節以下,一個連傳感器都感受不到的速度。

原圖來源於紀錄片《空中浩劫》,截圖來源見水印

失速警告因此停止,機組以為情況正在好轉,機長也沒有任何試圖控制飛機的舉動,似乎對博南正在往後拉杆完全不知情。

之後,機師羅伯特又一次嘗試推桿,希望飛機爬升。在博南說出“我一直在拉杆”這句話後,其他人才發現問題的來源。

機長連忙讓博南停止拉杆。

原圖來源於紀錄片《空中浩劫》,截圖來源見水印

羅伯特順利的執行推桿,飛機的機鼻再次放下,飛機的空速又開始回升,但現在已經為時已晚,飛機下降速度依舊。

在近地約610米時,刺耳的近地警告聲讓機組更加慌亂。出於求生本能,博南再次抓住了他面前的操縱杆猛地往懷裡拉。(四殺,不過現在已經不重要了)

之後,機艙內錄音停止,留下的最後一句話是F**k, we’re dead (我們死定了)。

不久後,飛機以“抬頭”的姿態和以每小時200千米的空速“拍”入大西洋。令人感到遺憾的是,直到墜毀前最後一秒,飛機實際上依舊完好無損,並沒有在空中發生解體......

原圖來源於紀錄片《空中浩劫》,截圖來源見水印

法航空難現場慘不忍睹

事故責任方到底是誰?

作為紀錄片的《空中浩劫》,完全回顧了飛機失事的起因和過程。

其中,黑匣子被發現最為關鍵。可是,現實是,在浩瀚的大西洋中,直到兩年後的2011年,飛機上的兩個黑匣子才被完整打撈出。

另外,因為遠離雷達空管區域,其實在飛機失事後的一個多小時,塞內加爾空中管制區因為聯繫不到法航447航班,才向官方通報了這件事。

隨後,巴西方面立刻展開了搜救。法國、塞內加爾、美國等國也加入了救援。

圖源:紐約時報

6月6日,巴西空軍宣布在離海岸約1100公里處,發現兩具乘客遺體、以及印有AF447航班機票信息的行李箱、裝有電腦的背包,極可能是該班機上的座椅。

無人駕駛偵察潛艇在法航447的最後已知位置,圖源:紐約時報

6月7日,巴西軍方表示已經找到一批飛機殘骸,並確認了屬於在當時被認為是失蹤的法航AF447班機所有。

被找到的一些殘骸,圖源:Reserach Gate

被摔得粉碎的飛機,除了保存較為完整的垂直尾翼之外,其他多數被打撈起來的殘骸面積不超過1平方米

在巨大的衝擊力下,經過法醫鑑定,當時機上乘客被扯得四分五裂。他們的肺被撕碎,骨頭破碎,一些乘客甚至被安全帶切成了兩截......

沉入水底的機輪,圖源:搜狐

之後,法航將這班航班的編號,從AF447更改為AF445。事發後一開始,法航一直宣稱駕駛員沒有責任,飛機失事責任在於飛機的報警系統有故障。

在黑匣子被打撈出,並分析了其中錄音後,調查組最終的調查結果是,“空速管失靈”和“機長未能司職”

傷心欲絕的法航447航班乘客家屬們,圖源:Time

也就是,各打五十大板。實際上,空客飛機當時設計確實也有缺陷,比如駕駛艙內的兩人,都能同時操縱飛機,因此飛機在“推桿”和“拉杆”中不斷反覆。

加之A330-200型號飛機駕駛艙的環境布置,一方駕駛員除非看另一方駕駛員的控制台,否則根本無法判斷另一方正在做出什麼樣的操控。

當時A300-200型號飛機操縱杆,在兩個駕駛員的側邊,圖源:新浪

值得注意的是,造成法航447航班機師操作不當的泰勒斯AA型皮托管,其實在之前,就已經有多個航空公司通報過幾次類似問題。

只不過,法航當時官方政策是,只有在A330客機的皮托管確實出故障了以後才能更換

2009年4月,空客公司向法航拿出了新型泰勒斯BA型皮托管,證實能夠更好地應對結冰問題。但直到5月26日,第一批皮托管才到貨。

圖源:tripatini

五天之後,當法航447航班從里約熱內盧起飛時,新的皮托管仍然在法航的倉庫里躺著,還沒更換。

就目前來看,這是天災(亂流、皮托管結冰),也是人禍(機組應對不當,法航應對不及時)。


相关文章

  • 🇸🇬🇲🇾 越堤族:住在新加坡的開銷壓力真的比住在新山少‼️獅城衣食住行比JB省錢‼️
  • 留學獅城不踩雷:新加坡入境物品攜帶全攻略,禁帶與必帶一鍵拿捏
  • NUS王鑫超榮獲IEEE AI 十大值得關注人物之一
  • 緊急警報!新加坡骨熱痛病例激增!你的保險能賠嗎?
  • 解碼新加坡COMPASS機制:企業員工多元化如何被評估?
  • 🇸🇬🇲🇾 越堤族:住在新加坡的開銷壓力真的比住在新山少‼️獅城衣食住行比JB省錢‼️
  • ​直通新加坡!柔新特區基建狂飆,中企如何搶占先機?(二)
  • 🇸🇬 新加坡大選投票Q&A一次搞清楚!幾點去投票、老人家可以優先投票嗎、哪些事情不能在投票的時做,一文看懂🔍
  • 跨國公司撤離+選邊站」雙重衝擊!黃循財總理:行動黨絕不拿人民未來"賭國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