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羊提示:閱讀本文約4分鐘!
昨天(23日),新加坡新增病例再度回落至四位數,確診病例8940起,累計病例達104萬4661起。
新增本土病例當中,有1231起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檢測呈陽病例和7518起抗原快速檢測(ART)呈陽病例。
輸入型病例則有191起,PCR呈陽病例和ART呈陽病例分別有18起和173起。
新增病例當中有7691起是通過ART檢測發現的低風險病例,占總數的86.03%。
至於每周感染增長率則是0.76。
死亡病例再添六起,累計1220起。
住院人數有951人;普通病房有117人需要氧氣供給。過去一天,共有8381人完成隔離或出院。
在過去28天的39萬7606起確診病例當中,99.7%沒有症狀或只有輕微症狀,0.3%需要氧氣供給,0.04%住進加護病房,0.05%病逝。
截至22日,已有92%人口完成疫苗接種,71%已接種追加劑。
(圖:來源自網絡)
多起「冠病長期後遺症」病例
新加坡出現更多「冠病長期後遺症」的病例,儘管檢測結果呈陰性,患者在康復後仍出現各種症狀。
一名患者稱,自去年11月感染冠病以來,她總是在短距離步行後感到吃力,氣喘吁吁。她說,自己以前可以提著兩袋雜貨從巴士站步行回家,而且只需10 分鐘。自從感染冠病後,她有一次只拿一顆椰子,卻花了20分鐘才走回家。
途中,她感到很吃力,好幾次停下來休息。 她還表示,一個月前,自己在吃叻沙時突然感覺心臟被「擠壓」。
最近,她的症狀有所緩解,但與以前相比,仍然感到「十分虛弱」。
(圖:來源自網絡)
另一名病患稱,她現在對任何刺激喉嚨或呼吸道的氣味或煙霧都會變得「非常敏感」,嚴重時會引發喘息性咳嗽。
她還表示自己的手有一次突然「變硬」和變腫,並在她睡著後變得完全麻木。
那一次,她的手不停跳動,好像她的血液在流動時被堵住。「我以前從未感到過如此難以忍受的疼痛......我還哭了。」
這樣的症狀影響了她的生活,由於雙手經常出現疼痛和腫脹,她每周都需要進行按摩。
醫療人員表示,隨著近期冠病病例的激增,越來越多的患者出現冠病長期後遺症。
新加坡國家傳染病中心(NCID)臨床研究負責人 Barnaby Young博士稱,根據2021年公布的數據,約有十分之一的患者在感染冠病六個月後,仍出現一些症狀。
「更重要的是,我們很難確定這些症狀中的哪些是真正由冠病,而不是其他疾病引起。呼吸困難通常是嚴重感染後的症狀。」
(圖:來源自網絡)
新馬兩國將進一步放寬入境措施
隨著2019冠狀病毒疫情已經穩定下來,新馬兩國下來將推進如何全面重啟兩國之間的已接種疫苗者的航空、陸路旅遊。
前往吉隆坡訪問的衛生部長王乙康,在Facebook貼文中做出了這項宣布。他在這次訪問中也同馬國衛生部長凱里見了面。
「我們進行了坦誠和富有成果的討論,我們一致認為,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一直享有良好且長期的雙邊關係,我們的人民有著許多聯繫和關係,不過都被冠病疫情打斷了。」
王乙康也說,隨著冠病疫情已經出現穩定和改善,兩國應該致力於為疫苗接種者全面恢復陸路和航空旅遊,以重新建立因疫情而中斷的民間聯繫。
(圖:來源自網絡)
網傳現在已是時候取下口罩,專家贊成?
當下,不少網友在網上熱議,新加坡將會取消戴口罩的法令!
有專家指出這個做法不可行,因為飛沫能輕易飛濺兩三米,但也有專家說,新加坡擁有高保護力的「超級混合免疫力」,現在已是時候取下口罩,尤其在低風險場合。
實行近兩年的安全管理措施從本月15日起簡化,包括若戴口罩,人與人之間就不必強制保持一米安全距離。
這在坊間引起討論:如果只要戴口罩就無需保持安全距離,那如果保持一米距離,是否就能脫下口罩?
傳染病專家梁浩楠說,這不可行。
「飛沫能輕易飛濺兩到三米的距離,所以一米距離真的不算什麼。而且也有越來越多科學研究陸續反映冠病毒可通過空氣傳播。」
梁浩楠認為,即使保持一米距離,脫下口罩仍不可行。
梁浩楠也指出,新加坡目前距離完全無須戴口罩的日子,還有至少半年,半年是估計最快可能發生的時間。
梁浩楠說,「我相信目前還不能在戶外脫下口罩,原因可能包括當局希望藉此提醒大家仍要保持安全。」
(圖:來源自網絡)
不過,亞太臨床微生物學與傳染病學學會會長淡馬亞教授則認為,現在已是時候可以取下口罩生活,尤其在低風險場合。
「許多國家已取消戴口罩的措施,目前也沒出現太多嚴重後果。我國擁有高接種率,以及高感染率,所以這也表示我們有頗高的『超級混合免疫力』(hybrid immunity)。而這種免疫力相信是最具有保護性的。」
國大醫院傳染病科高級顧問醫生弗斯爾教授也說,呼吸道感染能通過戴口罩與安全距離預防,所以當抗疫策略的目的是預防傳播,兩個措施都是同等重要的。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另一方面,專家認為或可先在戶外試行不戴口罩。
梁浩楠說,戶外傳播的風險相較於室內來得更低,估計至少低50%至80%。
淡馬亞也認為,民眾大可先從戶外不戴口罩開始,再慢慢擴展。可能可以從戶外活動開始取下口罩,然後接著是辦公室及工作場所,再來是學校。
(圖:來源自網絡)
弗斯爾雖然不認為戴口罩的措施會放寬,尤其在通風不良的室內場合,但他覺得戶外可取下口罩的措施可能在不久後實行。
「我也覺得階段性放寬是好事。戶外不戴口罩可以是第一步,尤其在能保持社交距離,或人潮不多的時候。我們或可先嘗試在已接種、沒有病例增加的社群中允許室內取下口罩,但若住院病例顯著上升,就意味著可能有新一波的疫情,到時就得再強制戴口罩。
「但當我們有能力這樣應對衛生威脅時,代表我們在面對冠病時已具有韌性。」
此外,針對婚宴賓客用餐保持一米距離,是否能全程不戴口罩?專家看法不一。
目前婚宴上的桌子間與同桌人之間都保持著一米距離。梁浩楠說,在最理想的情況下,當然是最好不能有堂食或和其他人室內用餐。但若是如此,餐飲業會面臨嚴重困難,甚至被擊潰。
「所以現在的妥協是,那些一起用餐的人應該有意識,若一人感染,其他人都有可能中招。感染者也會有責任在第一時間告訴其他同桌者注意身體情況。換句話說,堂食仍具有風險,所以目前相關措施仍在繼續。」
(圖:來源自網絡)
我是海羊,每天記錄和分享新加坡及世界各地有溫度、有高度、有時度的趣談,關注我,隨時了解新加坡靠譜的當地乾貨!
如果您對內容喜歡,期待您的轉發,也請您在評論區內留言互動!謝謝!
本文素材,觀點及部分內容來源於網絡,如果您認為侵犯您的權益請聯絡我們及時刪除和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