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長陳振生在Facebook上發帖稱,他在走訪達善中學(Bukit Merah Secondary School)時,親自體驗了一套名為「與情緒相關的臉部分析系統(Facial Analysis Correlation of Emotions )」系統。
圖源:陳振生FACEBOOK
這套系統能夠通過分析學生的臉部表情,推測他們的情緒,從而協助輔導員引導學生分享真實感受。
陳振聲部長表示,據了解這套系統的準確度高達93%。
圖源:陳振生FACEBOOK
這篇新聞讓辣媽在昏昏欲睡的午後
突然精神振奮了
思考了很多......
孩子有權利擁有自己的隱私嗎?
青春期的孩子面臨著自我意識的全面覺醒,常常會不願意和大人敞開心扉,分享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這一點很多家長都有體會。
大部分時候這種情感上的迴避也不是什麼大事,但對於有些內向而敏感的孩子,心理疏導不夠及時就可能會產生一些負面的影響,因此作為老師和家長,都希望能夠及時了解孩子細微的情緒變化,及時給予幫助,打造一個更加支持和培育孩子成長的環境。
辣媽覺得,也正是基於這種善意的原因,這種情緒識別的人工智慧系統被開發了出來。根據陳振生部長的介紹,新加坡中學使用的這套系統專門針對亞洲人的面部特徵而開發,因此準確率更高,而且可以覆蓋從年輕人到年長者所有人群。
不得不讚嘆一下人工智慧的技術進步速度,AI設備已經可以通過面部識別與檢測、情感計算和機器學習,讓我們的內心深處的秘密都無所遁形~
可還是有些疑惑,
誰來把握這種侵入式情感識別的尺度呢?
孩子們有權利擁有自己的秘密嗎?
圖源:pixabay
你願意讓AI全面侵入自己的生活嗎?
如果說父母因為對於子女的監護人姿態,覺得這樣的侵入式情感識別系統是有益的。那麼換位思考下,如果你的老闆在工位上安裝了攝像頭,監控你有沒有每分每秒都100%的投入工作~
你可以接受嗎?
隨著人工智慧的技術不斷發展,我們不得不面臨AI設備大舉侵入我們的生活,機器和人類之間的倫理界限也在被不斷突破。
先進的電子設備帶來生活便利的同時,也需要我們付出相應的代價,可能是隱私,也可能是自由.....
對於這樣的未來,我們做好準備了嗎?
圖源:pixabay
大家都怎麼看待孩子的隱私權
和人工智慧發展的倫理界限呢?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