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看著身邊越來越多的朋友回到中國,與家人團聚。因工作、家庭或學業而無法回國的大家應該也特別思念家鄉。「鄉愁是味覺上的思念」,網友「開橙布公」便通過製作家鄉來美食抒發她的思鄉之情:
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菇菜、蓴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
好一道蓴羹鱸膾,好一句人生適志!這個典故的主人公便是西晉文人張翰,他因思念家鄉美味,毅然辭官歸故里。這等真情真性,瀟灑無羈,著實令人欽佩。
從年少讀書時,我便很喜歡「恬然自適」四個字,這或許是潛意識中的一種追求吧。有人說,那都是達官顯貴盆盈缽滿後的隱退生活,你無官無祿是不能體會的。人們也許是對的,然若真恬然,便無需在意;倘真自適,又豈會不安。所以或許可以理解為這是一種態度,是衣帶漸寬終不悔,渴望驀然回首那一刻。
哈哈哈,簡直一派胡言。既然貴得適志太難,還是回到蓴羹鱸膾吧。
來到獅城後,看到小販中心有各式菜肴,海南雞飯、炒米粉、叻沙、炒蝦面、沙爹、釀豆腐、椰漿飯等等,很是驚喜。等到每樣都嘗過後,發現能對胃口的其實也沒幾樣。究其原因,當然還是因為思念故鄉美食的緣故。那日在深松超市看到了餛飩皮,便想到了老家鎮上的小餛飩,一口一個、鮮香嫩滑。一時興起,決定自己動手。
在北方常年居住,過年過節最常吃的應該是餃子。而我記憶中家鄉過節或走親戚,常常準備的一道食物卻是裹餛飩。是的,不是包,而是裹;不是雲吞,而是餛飩。北方早點攤有的會賣餛飩,餡料多加蔥姜,湯中愛配紫菜或香菜;廣式雲吞則喜蝦餡,多以醋油干蘸而食。而家鄉的餛飩原料簡單,皮子以薄為優,餡料僅鮮肉配小蔥 (如果有小蔥頭則更佳) ,不喜姜,湯料以鮮雞湯或棒骨湯為上選。是以,我吃過各種食材、各種搭配的餛飩,始終以家鄉的鮮肉小餛飩為最佳。 (還有一款鮮肉月餅,也是最愛,有機會再介紹)
第一步:準備食材
那日採購了新鮮豬肉、皮子、小蔥,回家便開始準備。對於肉的選擇,宜有肥有瘦,太瘦則口感偏柴,太肥則偏膩。一碗可口的小餛飩的關鍵有兩個,一個是肉餡,一個是湯。對於肉餡,最好自己剁,機器雖然省事,但口感完全沒有手工剁的勁道和豐富。
第二步:剁餡兒
說到剁餡,人們可能會覺得很麻煩。其實還好,我這次買的肉大概半斤多,剁15分鐘左右就好了。當然我是非專業水平,之前看到有大廚,雙手齊下,左右交替,吧噠吧噠一會兒就完事了。剁餡的過程中加入少許料酒、鹽、一勺生抽、些許蔥花,一邊剁,一邊讓調味料與肉充分混合。自己感覺顆粒比較小就可以了,不必太爛。剁的過程中並沒有肉腥味,反而會聞到肉鮮與蔥香充分混合激發出的特別鮮香味道。
第三步:裹餛飩
餡料準備妥當就要儘快裹皮,以防水分蒸發。我包過餃子,但是學藝不精,經常造型奇怪還會露餡。但是裹餛飩算得上童子功,哈哈,好像八九歲的樣子就學會了。三秒一個,不用沾水,皮薄餡足,形如元寶,一會兒功夫就裹完了一菜板。那不沾水會不會下鍋漏餡兒呢?注意在裹的時候,用指腹輕輕捏一下皮子就可以粘上,放心不會漏餡的,不過前提是皮子要新鮮,不可暴露空氣中過久。
聰明如你,肯定一學就會啦!
第四步:煮餛飩
接下來就是煮餛飩啦!把水燒開,放入餛飩,等整個浮起就代表熟透了,也就一兩分鐘吧,不要離開視線,煮久會皮糟餡漏哦。
煮餛飩的時候,在碗中加入湯汁,鹽,蔥花,如果有豬油就更完美了,我有時會切點榨菜丁,增加香味和口感。北方煮餃子的湯是很受歡迎的,但是南方煮餛飩的湯是不要的。
前面不是提到兩個關鍵嗎?對,還有湯呢。
記得幼時去外婆家或者姑姑家做客,或者親戚來我家做客,最常準備的就是裹餛飩了,另外也會宰一隻家養的土雞,熬成白斬雞,雞肉蘸著醬油吃,黃金的雞湯就用來做餛飩湯。以前老吃也沒覺得稀罕,去了北方以後才念起這一碗的好處來。如今的食材卻少了一份自然純樸。
(圖源:pixabay)
若不用雞湯,那大骨頭湯也是極好的,這讓我想起了爺爺。我幼年時大棒骨、扇骨一類的肉骨頭都是沒人買的,因此肉攤主把肉掦乾淨後就把骨頭棄之一隅。我爺爺那會就常去熟悉的攤主那討骨頭,回家熬一大鍋骨頭湯來,美滋滋的吸髓喝湯,既營養又省錢。而今只怕骨頭比肉更貴了。
(圖源:pixabay)
一碗高湯餛飩,用勺子同時品嘗餛飩的嫩滑勁道和高湯的鮮香美味,絕對是滿滿的幸福感。
那些美好的味道,和親愛的人兒,都因為思念而變得更綿長、更濃厚。而你現在又在回味哪一道菜,懷念哪一段時光,和想念哪一個人呢?
(圖文來自新加坡眼APP網友開橙布公)
— END —
編輯:J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