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漲了,電費漲了,人工漲了,新加坡正面臨近9年以來最高的通脹。
在2月新加坡金管局公布的消費價格指數報告中,1月的核心通脹率達到2.4%,為9年來的高點,主要推動因素是食品、電力以及油價的上漲。
這一報告只是截止1月份的數據,在2月下旬俄烏衝突發生之後,國際社會對俄羅斯的制裁和對地緣局勢進一步惡化的擔憂更是將布倫特原油價格一度推高至105美元,大機率是新加坡的通脹將進一步加劇。政府預計受航空旅行成本的推動,在今年年中新加坡的核心通脹率將會達到3%,然後可能逐漸下降。
在新加坡西部武吉甘柏的一間豆花店,牆上在醒目的地方貼著通知,提醒顧客因為成本提高所有商品加價2毛,老闆告訴《中國東協報道》記者,現在原材料、房租、人工成本都在增加,因此不得不加價售賣食物。
超市裡的雞蛋價格也出現跳升,記者看到過去3.9元一盒的雞蛋現在標價4.3元,在一個多月內上漲近10%。新加坡本地媒體報道這是因為雞蛋出口國的養雞飼料成本提高,運輸成本則受油價和物流的因素影響不斷上漲,而本地和馬來西亞的農場雞蛋供應也因雞瘟減少。
「我們面臨著增長和通脹的雙重風險,財政政策可以應對增長的下行風險,但應對通脹則需要通過貨幣政策。金管局正在密切監控(通脹形勢)並採取措施來緩解通脹壓力,」新加坡財政部長兼金管局副主席黃循財在2月接受CNBC採訪時表示。
完美通脹風暴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 為應對通脹壓力,新加坡金管局作為該國的央行其實已經出手,在今年1月25日出人意料地宣布將小幅調高新幣匯率,以穩定物價。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類似,新加坡元的匯率也是參照一攬子貨幣來決定,但具體如何構成並未披露。
「能源價格進一步上升,進口的食品價格因為區域內的供應緊張而保持高位,新冠疫情要求對國際旅行進行感染檢測,這推高了航空旅行的成本,國內勞動力市場變得緊張,居民失業率接近疫情前的水平而工資增長幅度則高於歷史平均水平,」金管局對升值決定進行了解釋。
2009年以來的量化寬鬆政策從未完全退出,2020年新冠疫情又迫使各主要經濟體開閘放水,疫情和中美貿易爭端進而導致全球供應鏈中斷,再加上俄羅斯進攻烏克蘭加劇地緣緊張形勢和威脅石油供應,所有這些匯聚成了完美的通脹風暴。在這一風暴中,新加坡由於其對國際貿易的高度依賴使得它對外部通脹更為敏感。
ING集團菲律賓辦公室的高級經濟學家Nicholas Mapa表示,新加坡金管局明確意識到儘早行動的必要性,最近該國在供給側的舉措不足以緩解通脹壓力,因此1月份的升值可以被看作是一個預防性的手段來緩解價格上漲壓力。 「(貨幣政策)繼續收緊的可能性正在上升,」他預測指出。
不一樣的貨幣政策
各個國家央行或者貨幣政策管理部門都有自己的特定政策目標。美聯儲實行雙目標,即保持價格穩定和促進就業;中國央行實行是多目標制,既包括價格穩定、促進經濟增長、促進就業、保持國際收支大體平衡等四大年度目標,也包含金融改革和開放、發展金融市場的動態目標;歐洲央行則是以保持價格穩定為主要目標,新加坡金管局則與之類似,目標是保持價格穩定,以此做為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基礎。
新加坡金管局表示該國並沒有明確的通脹目標,但長期來看通脹率在2%左右是價格穩定的合適區間。
但和其他國家不同的是,新加坡金管局是通過調節新加坡元的匯率來實現這一目標,而其他央行的主要工具則是利率。按照政策設計,新加坡元的匯率是參照一攬子主要貿易夥伴和競爭對手的貨幣形成的,金管局允許匯率在一定的區間內浮動,每半年會對區間進行評估並做出調整,以保證區間的設定和經濟的基本面保持一致,這也是為何在今年1月的匯率調整讓人意外,因為一年兩次的評估時間還未到但政府就做出了臨時調整。
金管局對匯率調節機制的解釋是,對新加坡這樣的小而開放的經濟體來說,匯率是實現貨幣政策目標的理想介質,因為政府可以通過直接干涉外匯市場使得匯率相對可控,且從中期來看它和價格能維持可預測且穩定的關係。
簡單來說,當新加坡的物價面臨上漲壓力時,新加坡政府就通過提高新幣對其他主要貿易夥伴貨幣的匯率,讓新幣更加「值錢」,因此就能用更少的錢來進口貨物,從而使國內的物價保持穩定,反之亦然。但這一做法源自新加坡的基本國情,即經濟高度開放,大部分核心商品都來自進口,因此這種通過匯率調節通脹的做法並不適用於其他大部分國家。
自從1981年新加坡開始實行以匯率為抓手的貨幣政策之後,通脹和通縮一直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除了上世紀90年代初期達到3.46%和2008-2011年間達到6.63%,核心通脹率一直穩定在2%上下,且沒有出現長時間的通縮,保證了三十年來的新加坡經濟發展。
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專注於研究貨幣政策的經濟學家Bennett T. McCallum表示,新加坡在過去十幾年來的宏觀經濟方面的成功得到多位經濟學家的認可,新加坡通過匯率調節來實現貨幣政策目標的做法為其他高度開放的經濟體提供了很好的例子。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但政府直接干涉匯率市場也帶來風險。2019年,美國財政部將新加坡列入「匯率操縱觀察名單」,並在2021年最近一期向國會提交的報告中稱新加坡符合匯率操縱三個標準之中的兩個,既擁有大量的經常帳戶盈餘,並持續對外匯市場進行單邊干涉。
對此,新加坡金管局的回應是新加坡沒有也無法通過操縱匯率來取得出口優勢,或者實現經常帳戶盈餘,因為如果金管局故意壓低新幣匯率將會導致通脹抬頭,從而影響其實現價格穩定的主要目標。
而對於經常帳戶盈餘,金管局解釋這成因於經濟基礎的轉變,因為在1984年以前新加坡經常帳戶一直為赤字,因為國家發展需要投資大於儲蓄,但1984年之後隨著經濟進入成熟期,投資需求下降,而國家儲蓄上升,因此盈餘成為常態。
撰文:章濤 審稿:鄭忠海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