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抗疫思路是如何轉變的

2022-03-26

澎湃新聞記者 劉棟

隨著新冠病毒奧密克戎變異株造成的大流行在全世界大多數國家逐漸消退,許多國家對待新冠疫情的態度和策略正在發生根本的變化。如何在遏制病毒傳播的狀況下,最大程度恢復和保持正常生活的運行,是所有國家在2022年都將面對的重大抉擇。

2022年1月以來,澎湃新聞根據疫情嚴重程度、人口、經濟水平、疫苗接種率和社會開放政策等因素在全世界範圍內選擇了一些最具代表性的國家,通過持續採訪和追蹤調查,將這些國家如何走出奧密克戎大流行,逐步恢復社會開放的經歷、經驗和教訓通過系列報道展現給中國讀者。

1056米長的新柔長堤穿過狹窄的柔佛海峽,連接著馬來西亞柔佛州新山市和新加坡的兀蘭。在新冠大流行暴發前,這裡是世界上最繁忙的陸地邊界之一。每天有超過35萬人通過這裡往來新馬兩國。

2021年底,在因為疫情關閉邊境近兩年後,新加坡首次開通前往鄰國馬來西亞的疫苗接種旅行通道(VTL)。所謂的VTL,其實就是往返於新柔長提上只有10多分鐘車程的一趟官方指定「擺渡巴士」。在新加坡工作的馬來西亞人黃偉剛是第一批搭乘VTL巴士回到馬來西亞的人之一。

新冠疫情發生前,作為長期在新加坡工作的馬來西亞人,這條路黃偉剛已走過無數次。然而這一次他的心情卻格外複雜。往日的景象在腦海中歷歷在目。「這一路讓人感覺既熟悉又不熟悉,特別超現實。」他對澎湃新聞說。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發後,新加坡施行了嚴格的「清零」政策。在將病例保持在個位數或兩位數的低位近一年後,借著疫苗接種的全面展開、積極的測試和密接者追蹤以及嚴格的健康安全指南,這個擁有550萬人口的島國從2021年6月開始轉變防疫思路——提出打造「對新冠更具適應性國家(COVID-resilient nation)」的目標——這意味著逐步放寬社會管控措施,恢復如常生活。

具有高度傳播性和更嚴重致病性的德爾塔變異株曾一度使該計劃陷入困境。但是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提醒新加坡人,必須為「一路上的更多顛簸」做好準備。他說:「我們很可能被迫再次後退幾步,然後才能向前邁進一步。但儘管如此,相信最終,我們將找到與病毒共存的方法,並安全地恢復我們喜歡做的所有事情。」

如今在經受了傳播力更強,但致病性更弱的奧密克戎疫情「洗禮」後,新加坡政府在2022年3月15日宣布,社會管控措施將進一步放寬,新加坡將進入到與新冠共存計劃的最後一個階段。

抗疫「模範生」新加坡為何會轉變防疫思路?又是如何在半年多的時間裡,經受住德爾塔和奧密克戎兩波疫情的衝擊,一步一步完成了這個轉變?

新加坡政府和領導人多次強調,新加坡防疫有兩個最重要的目標:保護(民眾)生命和保障生計。如何兼顧和平衡兩個目標是難點。相比激進的歐美國家,新加坡走的是一條更柔和漸進的道路。在認識到無法完全消除病毒的現實後,做到了既避免出現大量重症和死亡病例,保護醫療系統免於崩潰,也兼顧了社會民生和經濟發展的需求,並堅持對外開放,讓民眾越來越有信心恢復正常的生活。

新加坡做的最好的一點,或許是它沒有一成不變,而是結合許多國家的有益經驗,隨時調整自己的政策以適應當時的疫情。對所有國家而言,新加坡的實踐都是一個值得研究和思考的對象。

插圖一 疫情後空蕩蕩的新柔長提 兩年後的團聚

新馬VTL巴士正式開通那天下著小雨,卻依舊難以壓抑黃偉剛等了兩年後終於可以見到家人的迫切心情。

2021年12月20日一大早,黃偉剛早早地起床,再次檢查了一遍已核對過無數遍的過關文件後,冒著細雨,出門坐巴士前往新加坡海關。

到了海關,黃偉剛發現一同搭乘首批VTL巴士的同行者並不多。但大家都有共同的心情,彼此照應著互相提醒,沒有人想在途中因為任何差錯而導致不能過海關。

通關的過程比黃偉剛想像中簡單和順利。海關的官員顯然已經訓練準備好。在提交了護照、疫苗接種證明、在家提前做的快速抗原檢測(陰性)後,他順利登上了「擺渡巴士」。

巴士行進在新柔長提上 明亮的黃色巴士在新柔長提上緩緩行駛著,黃偉剛卻有一種超現實的感覺:這是一條他已經走過無數遍的路。以往每次過關卡都是人擠人要等很久,然而這一次卻暢通無阻。

到了馬來西亞海關,遞交了文件證明,做完抵達後的抗原快篩測試後,走出海關,黃偉剛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家就在眼前了。

黃偉剛從路邊等候的車輛中一眼就看到了父親的紅色轎車。這次回馬來西亞,黃偉剛只告訴了父親一人。一方面因為不知道最終是否能夠成行,另外也希望如果真的能夠回家可以給母親和妹妹一個驚喜。

「我想看她們臉上的表情。因為這種場合一輩子也很難遇到啊。」黃偉剛笑著說。回家的路上,他順路先去辦好馬來西亞的手機SIM卡,原來的卡因為他兩年沒有回國早已失效。

回到家,妹妹還在睡覺。黃偉剛悄悄摸進她的房間突然打開燈。「聽到妹妹驚叫聲的那一刻,覺得好開心。」他笑道。

母親則要六點才能下班回家。父親就帶著黃偉剛去以前常吃的店裡飽餐一頓。父親平時沉默不多話,但是黃偉剛這次回來卻帶他去買了所有他愛吃的馬來西亞美食。

晚上六點多,母親走進家門後見到黃偉剛的那一刻是他期待已久的「驚喜巔峰」。父親配合地坐在沙發上看報紙裝作不知情,剛進家門的母親被一下子撲向她懷裡的黃偉剛嚇了一跳。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晚上,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飯,聊了很多。過去兩年,家裡發生了許多變化,黃偉剛的外婆也因病過世。

「過去兩年的感覺就是一切都很突然,你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新的變化。所以當新馬政府宣布開通VTL的時候,我要趕在第一批回來就是害怕會錯過這個窗口。現在看到家裡人,我覺得什麼都值了。」黃偉剛說。

黃偉剛在新加坡工作了七八年,從事影視製作工作。據新加坡政府估計,邊境關閉後,超過10萬像黃偉剛這樣的馬來西亞人被困在了新加坡。黃偉剛說,每個人都想回家,但是在疫情中需要一大筆錢去酒店自費隔離,所以除非十萬火急,一般人不會輕易選擇回家。

黃偉剛和家人在馬來西亞過春節 如今,新馬邊境乃至與全世界疫情控制較好國家的VTL通道有望成為新加坡全面開放的「試金石」。

新加坡是目前全世界應對新冠疫情表現得最為成功的國家之一。截至2022年3月20日,總人口550多萬的新加坡確診病例儘管已超過100萬例,但重症和病死率一直維持在非常低的水平,總體病死率為0.117% 。目前每百萬人口死亡為1.73人(7天平均值)。在奧密克戎疫情暴發後,雖然日新增病例持續攀高,醫療系統一直承受重壓,卻從未崩潰,社會也一直維持正常運作。

而新加坡走的是一條不同於歐美國家「激進躺平」的柔和道路,在避免出現大量人口死亡的底線之上,既從未完全停止社會管控措施,也沒有動搖與病毒共存逐步開放的總體方向。

總的來看,新加坡對抗新冠疫情的策略經歷了三大階段。

疫情初期,與大多數國家一樣,新加坡也通過採取強力社會管制措施達到「清零」的目標。2020年4月,為了遏制外來勞工中的社區傳播,新加坡在全國範圍內採取熔斷(circuit breaker)措施,相當於實施封城,以實現病例清零。這次封鎖一直到當年6月2日才解禁。

此後一直到2021年5月近一年時間裡,新加坡與新冠病毒處於某種相持階段。政府通過一定的社會管制措施,將疫情控制在民眾可承受範圍之內,避免出現類似歐美國家那樣的大量人員死亡,同時積極推進疫苗接種,為建立免疫屏障做準備。這個階段疫情不時反覆,對政府的決心和民眾的耐心考驗最大,但是,也是轉向與病毒共存不得不經歷的過程。

2021年5月,新加坡政府高層開始考慮轉向與病毒共存的防疫政策。6月24日,新加坡聯合抗疫工作小組的核心領導人貿易及工業部長顏金勇、財政部長黃循財和衛生部長王乙康聯名發表了題為《與新冠共處、如常生活》的文章,正式提出新加坡將與病毒共存的目標。

在這篇標誌著新加坡防疫思路轉變的重要文章中,三位部長表示,「與新冠病毒共處並如常生活是可能的。靠著全面且長期的疫苗接種計劃、快速簡便的自我測試方式,新加坡可逐步過渡到新常態生活。在新常態下,感染新冠者大多是輕症,因此可以在家康復、無須就醫,加上絕大多數人民都已接種疫苗,追蹤密接者不再必要,甚至連隔離都可取消,國際旅行也能恢復。新冠很可能會成為地方性流行病。這意味著新冠毒會繼續變異,並在社區內長期存在」。

文章稱,接種疫苗是政策轉變最重要的前提。未來政府將讓民眾接種第三劑疫苗,以繼續獲得高保護力。除此之外,新加坡將不斷改善新冠病毒檢測方法,使其更加簡便;作為全球新冠死亡率最低的國家之一,新加坡還會不斷改進治療方法,挽救每一個生命。

相對應的,新加坡政府將把每日疫情報告的重點從感染人數轉到重症與死亡率上來。換言之,新加坡政府認為,短期內不可能消除新冠疫情,但因為擁有危機管理的工具,將能夠能使民眾恢復較正常的生活。政府也預計到隨著放鬆管制措施,未來病例數可能會進一步增加,但重點是監控重症和死亡率。

新加坡為何要做出這樣的轉變?2021年12月17日,在接受包括澎湃新聞在內的中國媒體視頻採訪中,新加坡財政部長黃循財對此給出了詳細的解釋。

「其實新加坡並不是一開始就那麼『開放』的。我們剛開始的時候是比較嚴謹,追求的是清零政策。我們當時希望可以儘可能把病例減到最少。但是2021年初到年中的時候,我們決定改變政策,學習與新冠共存。主要的原因是我們現在有疫苗以及加強劑。我們發現疫苗接種率高的時候,許多病例的症狀非常輕或者無症狀。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覺得逐步開放是可以的。但是,即便開放,我們也沒有像一些國家那樣完全放棄所有的防護措施比如戴口罩等。」他說。

黃循財進一步解釋道,每一個國家都需要制定屬於自己的抗疫政策和應對方式。新加坡有兩個重要的目標,保護生命和保障生計。新加坡追求的是一種平衡。在保護生命方面儘可能地避免死亡案例。在保障生計方面儘可能地採取開放的做法。因為畢竟新加坡是一個小國,需要與世界接軌。

「儘可能避免死亡病例的意思是說我們不只是關注死亡病例的絕對值,而是應該去關注到底有多少死亡是可以避免的。在往年,就算是流感都有可能會造成死亡。我們密切關注的,其實不在於病例的數字,而是在於我們的醫療體系和醫院重症病房的使用率不會造成負荷過重,只要沒有醫療擠兌,我們應該是可以應對的。」他說。

新冠疫情暴發後對全球經濟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新加坡也不例外。作為外向型經濟體,新加坡的許多產業都是出口導向型。2020年新加坡GDP下滑 5.4%,2021年中,在新加坡實施與病毒共存的政策後,新加坡在抗擊疫情的同時,又促進了經濟的增長,扭轉了上半年的下滑,全年達到7%的增長。目前,2022年的展望是3%到5%左右的增長。

在對疫情和現實國情的清醒認識下,新加坡決定逐步將社會活動恢復正常化,包括對外旅遊和大型活動。不過黃循財也強調,這一切都是在仍維持一定程度防控限制措施的前提下。同時政府也提高了檢測的力度,確保感染的病例波動幅度不會太多影響到整體社會運行。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黃偉剛參加的VTL(陸地)就是新加坡逐步對外開放的重要方式之一。截止到2022年3月15日,新加坡已經和27個國家66座城市開通或準備開通「疫苗接種者旅遊通道」並逐漸恢復國際航空旅行。已經完成疫苗接種並通過VTL入境新加坡的遊客,可以享受免隔離政策。他們也不必再進行入境的PCR檢測,只需在入境的24小時內去全國的任何一家檢測中心,並取得快速抗原檢測(ART)證明即可。

開放是否一定會造成更多的重症死亡病例?黃循財表示新加坡的經歷表明未必如此。在奧密克戎疫情中,新加坡的重症和死亡病例無論是比例和絕對數字都遠遠低於此前的德爾塔波。

新加坡的轉變路線圖

2021年中提出防疫思路轉變目標後,新加坡政府制定了四階段的路線圖,以求最終實現成為一個能夠彈性應對新冠病毒的國家。路線圖包括:準備階段(Preparatory Stage)、第一過渡階段(Transition Stage A)、第二過渡階段(Trasition Stage B)和最終成為對新冠病毒有適應力的國家(Covid-19-resilient Nation)。

按照計劃,在2021年8月到9月間的準備階段,新加坡將實現80%人口完全接種。然後進入第一過渡階段,即使病例上升,經濟也將進一步開放,社會活動和旅行逐步恢復正常。如果這一階段順利,則將進入第二過渡階段。

然而這一策略提出後旋即遇到了德爾塔變異株的嚴峻考驗。

2021年5月,德爾塔變異株開始進入新加坡傳播,導致感染人數快速增加。7月,當地一個菜場發生社區傳染,大量攤主感染新冠。9月,新加坡每天感染病例上千,最高時衝到每天3000多例。新加坡的國慶遊行也被迫推遲。政府不得不再次決定收緊防疫措施。

由於染病人數大量增加,重症患者即使比例甚少,但絕對人數仍在擴大。最明顯的跡象在於重症監護室(ICU)的使用率。統計顯示,當感染者達到每日3000人時,新加坡ICU的使用也逼近九成(其中有七成是新冠患者)。醫護人員分身乏術,重症監護系統面臨超載。為了減緩醫院壓力,政府不得不整合各級公私醫院資源以給新冠患者提供病床,同時將病情穩定者轉診到類似方艙醫院的新冠治療設施(CTF)、社區隔離設施等處。

從2021年9月中旬開始,新加坡大膽採用了輕症患者居家隔離恢復的措施,以減輕醫療系統的資源壓力。

在這個過程中,新加坡防疫決策者也逐步意識到,疫苗並不像他們之前所期望的那樣,能夠完全制止病毒傳播。即便在與病毒共存政策下,依然需要保留一定程度的管制措施。

儘管如此,新加坡仍決定不再實行之前曾採用過的熔斷(封鎖)措施,而是通過收緊人群活動,限制聚集人數,來逐步控制疫情的規模,同時避免經濟和社會活動完全中斷。

在這種複雜的形式和壓力下,新加坡總理李顯龍2021年10月9日的全國講話再一次明確了了這個國家防疫政策的方向。

李顯龍稱,新加坡最開始的政策是零病例。因為當時沒有疫苗,只能依靠過去的經驗「發現一個病例,就將其踩滅」,把新增病例壓到最低。因為當時認為這是減少重症和死亡的最好辦法。而且由於原始新冠病毒傳播力不強,可以通過嚴格封鎖措施阻斷病毒傳播。

而目前,新加坡超過85%人口已接種了疫苗。疫苗接種大大降低了重症率,大部分(98%)確診病人是無症狀或輕症,只有2%是重症,其中0.2%需要ICU治療。換句話說,由於疫苗的保護,新冠病毒不再那麼可怕。

德爾塔變異株的出現改變了此前的局面。德爾塔傳染力很強,已遍布全球。即便全民接種,封城,也無法阻斷病毒的傳播。

而且,即便新加坡通過嚴格限制措施暫時壓下病毒傳播,一旦重新開放,可能將不斷迎來一波波新疫情。由於新加坡人口沒有形成自然免疫,尤其容易受到衝擊。即便已經接種疫苗,仍有可能再次感染。

李顯龍指出,更重要的是,新加坡的國情決定了無法長期封鎖。封鎖不會成功,而且代價很高。每一次封鎖,都會再一次衝擊商業,員工會失業,兒童會失去正常的童年和校園生活,分居兩地的家人難以見面。這些都加劇了人們的心理和精神壓力。

「因此,幾個月前,我們判斷,清零策略對我們來說已不再現實。所以我們開始轉向』共存策略』。」他說。

在2021年11月17日舉行的創新經濟論壇晚宴對話中,李顯龍再次闡述了新加坡防疫策略的轉變。「因為新冠病毒在變化,科學在變化,形勢也在發生變化,當形勢發生變化,你必須隨它做相應改變。當然,這真的很難。」

李顯龍表示,要轉向共存策略。首先必須調整的是心理。

「我們必須敬畏病毒,但不能被它嚇壞。我們必須儘可能正常地過生活,採取個人防護措施,遵守限制措施。有了疫苗,對我們大部分人來說,新冠現在是可治的、不嚴重的。對98%人口來說,如果我們被感染,完全可以在家康復,就像患了流感在家康復一樣。未來無症狀和輕症患者居家康復將是常態。把寶貴的醫療資源留給重症病人,尤其年長者。當然,如果家裡有體弱人員,可以到社區隔離設施進行隔離和康復。」李顯龍解釋道。

他進一步解釋道,新加坡不可能永久性地關閉邊境,因為新加坡人依靠貿易維生,如果人員和貨物無法流動,該國(的經濟)就死了。」

李顯龍表示,「對於新加坡來說,我們不得不改變方向。這也要求說服民眾,現在有必要接受每天幾千例的病例。我們會盡最大的努力,但病例和死亡難以避免,後者主要是老人。這就是生活,也是流感、肺炎以及其他疾病每年奪去成千上萬老年人生命的方式。我們不得不面對現實。」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那麼,新加坡能夠轉換防疫思路的條件是什麼?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條件是新加坡政府在疫苗接種問題上的堅定立場。

新冠疫苗研發成功後,新加坡是全世界最早積極開展全民疫苗接種的國家之一。2020年8月,輝瑞疫苗獲得美國FDA批准;當年12月21日,第一批輝瑞疫苗抵達新加坡;12月30日,該國首批醫療工作者接種疫苗;2021年1月8日,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帶頭示範接種疫苗;到2022年3月,新加坡人口中兩劑疫苗接種率超過92%,接種第三劑的達71%(絕大多數接種的是mRNA疫苗),均領先全球。其中60歲以上老人完成兩劑比例高達95%。這也為新加坡從清零轉向與病毒共存奠定了堅實基礎。

其次,是隨著疫情變化檢測方法的不斷靈活調整。

新加坡是全世界最早引入抗原快速檢測的國家之一。早在2021年6月,新加坡民眾就可以在市面上自行購買抗原快速檢測套盒在家檢測。

2021年5月新加坡暴發德爾塔疫情時,仍採用「清零」策略,要求追蹤、檢測、隔離。由於當時可能感染的人口眾多,而且大部分人尚未接種疫苗,風險很高,僅靠核酸檢測已趕不上病毒的傳播速度。

新加坡政府於是在這時推出ART抗原檢測,以抗原檢測結果為參考,只要是ART陽性的,先隔離,之後PCR核酸檢測結果如果也是陽性,就列為確診病例。從2022年1月6日起,新加坡政府將ART抗原檢測陽性認可為確診,納入確診數據。

新加坡著名傳染病學家、亞太臨床微生物學與傳染病學學會(APSCMI )會長淡馬亞教授( Paul Anantharajah Tambyah)告訴澎湃新聞,PCR和ART測試各有利弊。核酸檢測費時、費錢、但準確度很高,而且可以根據需要調整確診標準;ART測試快速簡易、可自行在家完成、費用低廉,但準確度比核酸檢測略低,且無法測出是何種變異株。

新加坡的實踐顯示,當病例不多、病毒傳播速度不快的時候,需要用較為精準的檢測方式。一旦病例多了,尤其病毒傳播速度很快,來不及等核酸出結果,那麼,抗原快速檢測就可以派上用場。

與抗原自測相伴的,是居家隔離康復措施的推出。

「新加坡2020年初就在一些度假村和展覽中心建立了類似於方艙醫院的隔離治療設施。一年半後,為應對快速增長的病例,我們進一步調整讓輕症和無症狀病例在家自行隔離恢復。可喜的是,這種方式正在越來越多國家推廣。」淡馬亞說。

在德爾塔疫情期間,新加坡開始大膽採用分層治療安排:普通人感染先在家隔離和恢復;有基礎疾病,或是先天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才安排到社區中心集中隔離;然後才是到醫院,以減輕醫療系統的壓力。

長期關注新加坡防疫工作的媒體人士《新加坡眼》董事經理許振義告訴澎湃新聞,居家隔離康復的推出也是形勢所迫。抗原自測檢測出大量無症狀和輕症人員。這類人員如果全都住院或集中隔離,很可能形成醫療資源擠兌。與此同時,雖然政府為這個措施的推出做了準備,但是在初始階段的實際操作中仍然無法避免地造成了一定的混亂。

「當奧密克戎剛出現的時候,新加坡政府先是要求所有患者一律要集中隔離。在三四周後,政府觀察到奧密克戎毒性較低,傳播力卻大很多,重症死亡病例很少。就又恢復了居家隔離的做法。到現在,已經是相當於流感化的處理了。」許振義說。

許振義表示,在這個過程中,民眾的心理很重要。「如果人們在心理上無法接受病毒的存在,就無法接受居家隔離、居家康復。那麼,抗原自測做得越廣泛,檢測出來的病例越多,對社會反而會形成越大的恐懼。」

最後,新加坡政府認為開放並不意味著什麼都不做的「躺平」,而是要隨時根據疫情嚴重程度調整管控措施,必要時仍需收緊。

新加坡執政黨人民行動黨前資深議員殷吉星(Inderjit Singh)告訴澎湃新聞,新加坡政府應對新冠疫情的方法基於兩項主要原則——首先將疫苗接種作為先決條件。那些不接種疫苗的人將被限制在許多公共場所和活動之外。接種疫苗是為了保護個人在感染新冠時免受嚴重症狀的影響,而不是為了防止感染。

其次,為了防止新冠快速傳播,新加坡始終保留了戴口罩和安全距離規則以及更可控的逐步開放,以防止醫院擠兌。「由於我們知道即使是接種疫苗的人也可能感染新冠,如果太多人被感染,我們的醫院系統可能會崩潰。因此,逐步開放是一種務實的做法。」殷吉星說。

李顯龍接種新冠疫苗 新加坡的經驗和教訓

2021年底,當新加坡正在準備進一步擴大VTL國家名單,進入到第二過渡階段,並最終進入到完全適應病毒的共存階段時,奧密克戎不期而來。

2022年1月,黃偉剛第二次通過VTL回馬來西亞和家人一起過農曆春節。本來政府允許每天可以有2880個名額通過VTL來回。因為奧密克戎疫情暴發人數遂減少了一半。在疫情初期,各項社會活動限制也一度有所收縮。

如何繼續推進與病毒共存?事實上,新加坡發現奧密克戎或許提供了實現這一目標的最佳機會。

在2021年底的採訪中,新加坡防疫聯合小組聯席主席、財政部長黃循財就表示,全世界各國的專家觀察和臨床結果顯示,一般來說,新冠變異毒株導致的病症會越來越輕,越來越像普通感冒。以這樣的一個觀察來說的話,與新冠共存的新常態,是指日可待的。

「在德爾塔時期,我們最關注的是醫院重症病房使用率不會負荷過重。針對奧密克戎,我們也持有同樣的態度。只要醫療體系不過度負荷,我們可以非常有效應對奧密克戎。即便它傳播力較高,而且可能會造成突破性感染。但是奧密克戎絕大多數是輕症。在疫苗和追加劑接種率都很高的情況下,我覺得我們可以維持目前的做法。至於那些需要入院的較重症患者,他們可以安心,醫院有這個能力照顧他們,並且給予他們最好的照顧。」黃循財說。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的醫療體系與歐美已開發國家較相似,主要是以私人診所制度為主,平時一般人很少去醫院。通常只有有生命危險,或者急重傷才會去。這個習慣在新冠疫情中得以保留。私人診所在新加坡疫情應對中起到了非常大的穩定作用,避免了大部分輕症患者都衝到醫院擠兌醫療資源。

淡馬亞教授也表示:新加坡公共醫療系統已經習慣了非常高的壓力水平,即使在新冠大流行之前,床位占用率也非常高。在此基礎上,不讓輕症病例住院的決定無疑減輕了醫院病床的壓力。根據新加坡衛生部的數據,超過99%的奧密克戎病例僅出現溫和的輕症。

回顧新加坡兩年多抗疫之路,淡馬亞教授表示,「我認為新加坡採取的最重要的積極步驟是在2021年的下半年放棄了清零政策。這使得社會的某些部分逐漸開始恢復正常,這一過程正在緩慢地向前推進。對於奧密克戎大流行,許多國家也做了同樣的決定。」

新加坡政論觀察人士陳克涵告訴澎湃新聞,從面對幾個病例到幾千甚至上萬病例的轉變中,新加坡民眾的接受也經歷了一個過程,目前政府政策的轉變總的來說和民意是相向而行。

「最主要一個是重症死亡率一直在可控範圍內。大家也都明白新加坡的社會民生需要恢復,生活需要繼續。長期封鎖下導致的家暴、學生在家學習環境,政府也都要考慮。」他說。

陳克涵也表示,新加坡的經驗某種程度上有其獨特和不可複製性。「每個國家的醫療資源都不一樣,新加坡政府資源充足,決定了能接受的開放程度,另外我們的國情決定了必須和外部聯通,無法獨善其身。」他說。

黃偉剛告訴澎湃新聞,新加坡現在的日常生活已經恢復到和疫情前差不多了。周末的時候百貨商場人潮湧動。大家已經紛紛開始外出度假旅遊。人們不再將新冠疫情看得如此嚴重,大多數人還是會戴口罩消毒,但已經接受了很多人會被感染的現實。如果感染了就在家休息,一兩個禮拜後又回來工作。

2022年3月11日,新加坡衛生部宣布,在各項疫情數字走向平穩之際,將恢復原計劃,繼續向最終適應新冠的階段過渡。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


相关文章

  • 🇸🇬🇲🇾 越堤族:住在新加坡的開銷壓力真的比住在新山少‼️獅城衣食住行比JB省錢‼️
  • 留學獅城不踩雷:新加坡入境物品攜帶全攻略,禁帶與必帶一鍵拿捏
  • NUS王鑫超榮獲IEEE AI 十大值得關注人物之一
  • 緊急警報!新加坡骨熱痛病例激增!你的保險能賠嗎?
  • 解碼新加坡COMPASS機制:企業員工多元化如何被評估?
  • 🇸🇬🇲🇾 越堤族:住在新加坡的開銷壓力真的比住在新山少‼️獅城衣食住行比JB省錢‼️
  • ​直通新加坡!柔新特區基建狂飆,中企如何搶占先機?(二)
  • 🇸🇬 新加坡大選投票Q&A一次搞清楚!幾點去投票、老人家可以優先投票嗎、哪些事情不能在投票的時做,一文看懂🔍
  • 跨國公司撤離+選邊站」雙重衝擊!黃循財總理:行動黨絕不拿人民未來"賭國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