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衛生部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在冠病-19疫情的2020年、2021年期間,新加坡的全因死亡率不比往年高。
2020年爆發冠病疫情,同年,新加坡的年齡標準化 (ASR) 為每10萬人518.9人;到了2021年,為每10萬人中的557.4人。這些數據並不比之前的幾年高。
新加坡疫情期間總體死亡反而減少
3月10日,《柳葉刀》刊登一篇研究報道指出,在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的兩年期間,新加坡死亡人數少了1770人左右,相當於每10萬人死亡人數減少大約16人。
新加坡「額外死亡率」為-15.8,為全球第三低,僅次於冰島和澳洲。所謂「額外死亡率」,是指在流行病疫情期間各種原因累計的死亡人數,與正常年份的死亡人數之間的差值。
額外死亡率為-15.8,意思就是新加坡在冠病疫情期間的總體死亡人數,相對疫情之前,每10萬人當中少了15.8人。
我們來看一下這個報告的統計部分。
在東南亞地區,除了新加坡之外,按高往低排列,為印尼 (140.7,即每10萬人口多140.7人死亡) 、緬甸100.97、菲律賓82.9、馬來西亞81.4、柬埔寨52.5、越南37.0、寮國34.7、泰國24.9、汶萊15.8。
在東亞,中國大陸為0.6、湖北為9.4、內地其他地方0.3、台灣地區-5.9;日本為44.1;韓國為4.4。
在歐美的一些國家,義大利227.4、美國179.3、荷蘭140.0、英國126.8、法國124.2、德國120.5,等等。
在南亞和中亞的一些國家,印度為152.5、孟加拉134.7、以色列為51.0,等等。
出現較高「額外死亡率」的包括:玻利維亞734.9、波加利亞647.3、北馬其頓583.6、白俄羅斯483.1、黎巴嫩416.2、俄羅斯374.6。
專家:因為戴口罩、居家辦公
死於流感、意外等的人少了
《聯合早報》採訪的幾個專家認為,新加坡過去兩年沒有發生流感疫情,並且大部分時間減少社交和居家辦公,可能是死亡人數減少的一些因素。
可能由於戴口罩、減少社交活動,新加坡過去一年有長達七個月時間沒有出現流感病例。
據估計,新加坡本地每年約有800人死於流感,但過去兩年沒有出現流感疫情,原本可能死於流感的人,有相當一部分已避免感染,因此即使本地已有超過1000人死於冠病,死亡總人數還是有所減少。
另,由於居家辦公,外出較少,因車禍或其他事故死亡的人數可能減少。
《聯合早報》報道,《柳葉刀》刊登的這項研究計入了因各種原因逝世的人數,而不只是經診斷死於冠病的人數。研究人員也考慮到防疫措施對健康其他方面的影響,例如疫情期間因自殺或濫用藥物死亡的人數可能有所增加。
另,早報引述亞太臨床微生物學與傳染病學學會會長淡馬亞的看法,指去年底新加坡暴發奧密克戎毒株疫潮之後,額外死亡人數顯著增加,這項研究可能沒考慮在內,在推算額外死亡率時有它的局限。
去年就有專家指出這個現象
新加坡這兩年死亡人數不比往年多,這個現象在去年11月就有專家指出來了。
11月6日,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張毅穎教授、衛生部傳染病管理司高級司長李堅明副教授今天在《海峽時報》撰文 (下稱「張李文」) ,對比新加坡過去五年死亡率。
數據顯示,在冠病疫情爆發之前的2016年至2019年,新加坡每10萬人口的全因死亡率介於525.023至563.398之間。
冠病疫情爆發的2020年,新加坡每10萬人口的全因死亡率為518.889,比前幾年略低;到了2021年,為530.117,比2019年、2020年高,但比2016年至2018年低。
這些數據經過年齡標準化,即已經考慮人口老化因素;同時,2021年度數據是截至九月底數據,但推算至全年。
從這些數據清晰可見,這五年的死亡率是相當穩定的。從冠病疫情爆發至今的22個月內,新加坡並無出現死亡激增。
疫情並未提高總體死亡率
張李文指出,新加坡總體死亡率不一定會因為冠病而增加;專家認為,這是新加坡可以陸續開放的關鍵原因之一。
文章指出,如果沒有出現更為危險的變異病毒,新加坡今後每年可能會有大約2000人死於冠病,這就像新加坡每年有大約800起流感死亡,和超過4000起肺炎死亡病例一樣。
兩位專家說,每個人仍應盡力保護好自己,包括接種疫苗和加強針,降低病毒傳播速度,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有健康生活習慣,預防慢性病;戴口罩、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減少被感染的機率。
— END —
編輯: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