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已将防疫的重点从每日新增病例数,转移至医疗系统的承受能力及加护病房的使用情况。新加坡每日新增病例激增并未给医疗系统造成巨大冲击。加护病房重症病例虽然有所增加,但仍处于较低水平。MOH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3月21日,新加坡加护病房中,新冠重症病例(成人)为25人,常规病例166人,加护病床占有率约54%。
居家康复计划缓解了新加坡医疗系统的压力。古阿烈称,这是新加坡与香港的主要区别之一。新加坡2021年就转变了“将所有确诊病例收入医院(或机构)隔离”的模式。尽管这增加了家庭传播和社区传播的风险,但腾出了更多床位,医疗资源可优先用于真正需要的人群。古阿烈强调,“新加坡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远高于香港,这使得香港如果想从严格的隔离政策过渡至居家隔离,会相当困难。”
民众不再恐慌
新加坡民众对于新冠病毒的认知,也随着政府教育和感染规模的扩大而逐渐改变。
2月18日,万晓菲2岁的女儿突发高烧至惊厥,怀疑感染新冠病毒,她急急忙忙带女儿前往新加坡竹脚妇幼医院急诊。医生为她开了退烧药和电解质水缓解症状,在观察4小时后即可回家,甚至无需等待核酸检测报告。医生告诉,如家长焦虑可以留院观察,但并无必要。
两天后,万晓菲的家人陆续出现新冠症状,快速抗原检测显示为阳性,他们均选择了居家康复。之后,新加坡卫生部收到万晓菲的女儿在诊所确诊的记录后,寄送了抗原快速检测仪及血氧仪供其自我监测,并指定一名远程医生负责跟进康复状况。这是新加坡“居家康复计划” (Home Recovery Programme)的标准流程。该国从2021年9月15日逐步实施该计划。
根据新加坡卫生部(MOH)的规定,除未接种疫苗或未完成接种的50岁及以上人士、已完成疫苗接种的80岁及以上人士、1岁以下的儿童,及医生评估为不适合居家康复的1至4岁儿童等脆弱人群以外,居家康复为新加坡新冠确诊患者的既定模式。若为无症状或轻微症状,则在确诊后72小时内,留在家中自我隔离,至ART测试阴性即可自由活动。与确诊患者有过密切接触者(包括同屋住户),会收到来自MOH的的健康风险警告(Health Risk Warning),需自我隔离7天。在自我隔离期间,若ART测试阴性仍可出门活动。
张毅颖对财新称,公众需要改变“新冠很危险”的思维定视,需要意识到大多数人已受到疫苗和加强针的保护,因此感染新冠病毒已不再具有与2020年和2021年相同的风险。尽管新加坡每日新增病例很多,医院系统更为繁忙,但仍处于控制之中。这凸显新冠病毒对于已完全接种疫苗和加强免疫的大多数人而言,确实不再危险。
张毅颖称,随着德尔塔和奥密克戎等高度传染性病毒变体的出现,已越来越不可能在不依赖封锁的情况下维持“清零”策略。通过实施严格的社会防疫措施和全面封锁可实现“清零”,但这肯定会消耗巨大的经济成本。
“新加坡的案例说明,长期的、可持续性的‘共存’策略依赖于高疫苗接种率和自然的群体免疫。”张毅颖解释说,只依赖前者而不依赖后者,可能需要重复接种疫苗;只依赖后者而不依赖前者,则可能导致许多人死亡。因此,谨慎地将二者结合起来,将是国家和社会寻求“与病毒共存”之道。
就在记者截稿时,香港位于铜锣湾加路连山道的一幅私企拥有的商业地王,正在加建临时疫苗中心,工地上工人热火朝天地赶工,预计3月下旬便可投入使用。港府正在全力推进疫苗接种进度,最新的接种目标是在4月底前,12岁以上人士第二剂疫苗接种率从82%提升至90%,70岁以上长者的第一剂疫苗接种率从70%提升至90%。
*本文为财新网“星港钱潮”栏目特供新加坡眼。“星港钱潮”是中国领先的专业媒体财新为新加坡和香港经济和商业报道推出的重磅栏目
— END —
编辑:Y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