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认“躺平”,香港抗疫路线为何跟新加坡如此相似

2022-03-27     缘分     22799

否认“躺平”,香港抗疫路线为何跟新加坡如此相似

在经历了日增逾5万病例的第五波疫情后,香港新增病例逐步回落,连续三日新增病例低于2万宗。为了让民众看到希望,港府近日公布让社会回归正轨路线图,希望从4月21日起分三个阶段、在三个月内逐步解除大部分社交距离措施。分阶段的防疫措施与新加坡此前公布的政策十分相似,令公众产生疑惑,甚至质疑香港“躺平”,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和中央援港防控专家组组长梁万年最近在不同场合都指出,香港的最新路线调整并非“躺平”。

根据港府的规划,在第一阶段,晚市堂食将重开至晚上10点,每桌人数从当前的两人放宽至四人,体育馆、图书馆、健身房、电影院等绝大多数场所将会重开。到了第二阶段,餐厅堂食可至午夜12时,每桌人数可放宽至8人,泳池及沙滩可重新开放,酒吧重新开放。到了第三阶段,将只需要进行基本防疫要求,例如佩戴口罩、遵守限聚人数、使用安心出行及出示疫苗通行证等。

否认“躺平”,香港抗疫路线为何跟新加坡如此相似

(图源:unsplash/Dynamic Wang)

这与新加坡的规划路线颇为相似,自2021年6月新加坡政府表态“与病毒共存、迈向新常态”以来,围绕社交人数、安全距离、活动人数等指标的社会防疫措施,因为疫情反复曾几度按下“暂停键”。但是,从今年3月15日起,新加坡的防疫措施全面简化,仅仅保留室内或户外都须戴口罩以及凭疫苗接种证明进出餐厅等场所,入境人士方面,低风险地区入境并接种疫苗的旅客,也不再需要隔离,只需要进行抗原快速检测。

可以说,因期间遭遇奥密克戎新疫情,新加坡总共用了大约9个月的时间,让社会回到了“新常态”,此次港府公开表态,如疫情并未反弹且持续呈下降趋势,预计将在三个月内进入第三阶段,即“新常态”。

符合香港需要的抗疫模式

根据港府的描述,在第三阶段后,香港的防疫措施似乎与新加坡相一致。有部分人质疑,香港是否将走上与新加坡类似的“与病毒共存”路线呢?在3月21日的记者会上,林郑月娥否认政府选择“共存”,她指出,香港需要“制订一套更能符合香港需要的抗疫模式,即既考虑生命至上、科学为本,亦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香港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港府最新宣布暂缓“全民强制检测”,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中央援港防控专家组组长梁万年3月22日在记者会上解释称,这并不意味香港“躺平”和放松疫情管控,他认为这是依据疫情的态势变化,通过优先、科学的原则完善、修订和优化相应措施。

但是,当香港第五波疫情过去,约六成的港人已感染并康复后,香港的抗疫之路该何去何从?港府专家、香港大学医学院院长梁卓伟3月22日指出,如果选择“清零”,就需要紧守入境防控措施,要让检疫酒店“滴水不漏”等。并且,当单日新增确诊数字达三位数的低位时,必须进行多轮全民核酸检测相配合,将社区内的隐性传播者找出,实现清零。

他认为,第二个选项则是将新冠视作地方性流行病,以减少重症、死亡,以及医疗负担为目标,入院人数不能超过医院的承载量,将死亡人数减到最低,社交距离措施可逐步放寛。梁卓伟指出,目前全球的科学家都认同新冠病毒会长期存在于人类世界,在科学上,“清零”或是“走向地方性流行病”只是“早和晚”的区分。

TWpBd01UbzBNV1F3T2pnNk56Z3laVG82TVE9PQ==

新加坡并非“躺平”

2021年6月,新加坡政府宣布“与病毒共存,迈向新常态”,一路走得跌跌撞撞,饱受争议。但需要明确的是,新加坡的“共存”不是“躺平”、不是完全回到疫情前的生活状态、也不是解除所有社会防疫措施,而是在不断提高疫苗接种率的前提下,降低新冠重症率及死亡率,推行轻症居家康复计划,确保医疗系统正常运转。同时,通过疫苗接种者差异化管理,最大限度地恢复社会活动及出入境管道。

在过去一年中,新加坡屡次因应疫情变化,调整社会防疫措施,政策具有较大的弹性空间。

“对于大多数地方来说,‘清零’似乎不是一个可行的长期战略。”新加坡国立大学苏瑞福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研究)古阿烈(Alex Cook)副教授称,新加坡没有“腹地”,无法执行“清零”。新加坡的防疫经验是提高疫苗接种率,尤其是老年人群的接种率,这可使重症率降至流感的程度。

提高疫苗接种率是新加坡防疫工作的重中之重,该国疫苗接种率领跑全球。截至2022年3月20日,该国在符合疫苗接种条件的人口(即5岁及以上)中,已完成疫苗全程接种的人口达95%;已接种第三剂加强针的人口比例达71%。

尽管疫苗接种无法阻断病毒传播,但在预防新冠重症和死亡方面仍表现显著。新加坡卫生部(MOH)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3月21日,在过去28天内,新加坡登记在册的新增本土病例逾42万,99.7%为无症状或轻微症状,0.2%为普通输氧重症,0.04%需在加护病房接受治疗,死亡率约0.05%。

新加坡国立大学苏瑞福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张毅颖指出,解决医疗资源供需问题一直是新加坡缓解新冠疫情对医疗系统造成压力的方式。一方面,新加坡尽可能地提高疫苗接种率和加强针的接种。这将大大减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另一方面,新加坡医疗系统一直在增加病床和病房的供应,包括使用社区设施来照顾需要轻度医疗监测但无需急性医疗临床护理的新冠患者。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