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日增逾5萬病例的第五波疫情後,香港新增病例逐步回落,連續三日新增病例低於2萬宗。為了讓民眾看到希望,港府近日公布讓社會回歸正軌路線圖,希望從4月21日起分三個階段、在三個月內逐步解除大部分社交距離措施。分階段的防疫措施與新加坡此前公布的政策十分相似,令公眾產生疑惑,甚至質疑香港「躺平」,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和中央援港防控專家組組長梁萬年最近在不同場合都指出,香港的最新路線調整並非「躺平」。
根據港府的規劃,在第一階段,晚市堂食將重開至晚上10點,每桌人數從當前的兩人放寬至四人,體育館、圖書館、健身房、電影院等絕大多數場所將會重開。到了第二階段,餐廳堂食可至午夜12時,每桌人數可放寬至8人,泳池及沙灘可重新開放,酒吧重新開放。到了第三階段,將只需要進行基本防疫要求,例如佩戴口罩、遵守限聚人數、使用安心出行及出示疫苗通行證等。
(圖源:unsplash/Dynamic Wang)
這與新加坡的規劃路線頗為相似,自2021年6月新加坡政府表態「與病毒共存、邁向新常態」以來,圍繞社交人數、安全距離、活動人數等指標的社會防疫措施,因為疫情反覆曾幾度按下「暫停鍵」。但是,從今年3月15日起,新加坡的防疫措施全面簡化,僅僅保留室內或戶外都須戴口罩以及憑疫苗接種證明進出餐廳等場所,入境人士方面,低風險地區入境並接種疫苗的旅客,也不再需要隔離,只需要進行抗原快速檢測。
可以說,因期間遭遇奧密克戎新疫情,新加坡總共用了大約9個月的時間,讓社會回到了「新常態」,此次港府公開表態,如疫情並未反彈且持續呈下降趨勢,預計將在三個月內進入第三階段,即「新常態」。
符合香港需要的抗疫模式
根據港府的描述,在第三階段後,香港的防疫措施似乎與新加坡相一致。有部分人質疑,香港是否將走上與新加坡類似的「與病毒共存」路線呢?在3月21日的記者會上,林鄭月娥否認政府選擇「共存」,她指出,香港需要「制訂一套更能符合香港需要的抗疫模式,即既考慮生命至上、科學為本,亦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香港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港府最新宣布暫緩「全民強制檢測」,國家衛健委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中央援港防控專家組組長梁萬年3月22日在記者會上解釋稱,這並不意味香港「躺平」和放鬆疫情管控,他認為這是依據疫情的態勢變化,通過優先、科學的原則完善、修訂和優化相應措施。
但是,當香港第五波疫情過去,約六成的港人已感染並康復後,香港的抗疫之路該何去何從?港府專家、香港大學醫學院院長梁卓偉3月22日指出,如果選擇「清零」,就需要緊守入境防控措施,要讓檢疫酒店「滴水不漏」等。並且,當單日新增確診數字達三位數的低位時,必須進行多輪全民核酸檢測相配合,將社區內的隱性傳播者找出,實現清零。
他認為,第二個選項則是將新冠視作地方性流行病,以減少重症、死亡,以及醫療負擔為目標,入院人數不能超過醫院的承載量,將死亡人數減到最低,社交距離措施可逐步放寛。梁卓偉指出,目前全球的科學家都認同新冠病毒會長期存在於人類世界,在科學上,「清零」或是「走向地方性流行病」只是「早和晚」的區分。
TWpBd01UbzBNV1F3T2pnNk56Z3laVG82TVE9PQ==
新加坡並非「躺平」
2021年6月,新加坡政府宣布「與病毒共存,邁向新常態」,一路走得跌跌撞撞,飽受爭議。但需要明確的是,新加坡的「共存」不是「躺平」、不是完全回到疫情前的生活狀態、也不是解除所有社會防疫措施,而是在不斷提高疫苗接種率的前提下,降低新冠重症率及死亡率,推行輕症居家康復計劃,確保醫療系統正常運轉。同時,通過疫苗接種者差異化管理,最大限度地恢復社會活動及出入境管道。
在過去一年中,新加坡屢次因應疫情變化,調整社會防疫措施,政策具有較大的彈性空間。
「對於大多數地方來說,『清零』似乎不是一個可行的長期戰略。」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研究)古阿烈(Alex Cook)副教授稱,新加坡沒有「腹地」,無法執行「清零」。新加坡的防疫經驗是提高疫苗接種率,尤其是老年人群的接種率,這可使重症率降至流感的程度。
提高疫苗接種率是新加坡防疫工作的重中之重,該國疫苗接種率領跑全球。截至2022年3月20日,該國在符合疫苗接種條件的人口(即5歲及以上)中,已完成疫苗全程接種的人口達95%;已接種第三劑加強針的人口比例達71%。
儘管疫苗接種無法阻斷病毒傳播,但在預防新冠重症和死亡方面仍表現顯著。新加坡衛生部(MOH)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3月21日,在過去28天內,新加坡登記在冊的新增本土病例逾42萬,99.7%為無症狀或輕微症狀,0.2%為普通輸氧重症,0.04%需在加護病房接受治療,死亡率約0.05%。
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張毅穎指出,解決醫療資源供需問題一直是新加坡緩解新冠疫情對醫療系統造成壓力的方式。一方面,新加坡儘可能地提高疫苗接種率和加強針的接種。這將大大減少對醫療服務的需求。另一方面,新加坡醫療系統一直在增加病床和病房的供應,包括使用社區設施來照顧需要輕度醫療監測但無需急性醫療臨床護理的新冠患者。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新加坡已將防疫的重點從每日新增病例數,轉移至醫療系統的承受能力及加護病房的使用情況。新加坡每日新增病例激增並未給醫療系統造成巨大衝擊。加護病房重症病例雖然有所增加,但仍處於較低水平。MOH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3月21日,新加坡加護病房中,新冠重症病例(成人)為25人,常規病例166人,加護病床占有率約54%。
居家康復計劃緩解了新加坡醫療系統的壓力。古阿烈稱,這是新加坡與香港的主要區別之一。新加坡2021年就轉變了「將所有確診病例收入醫院(或機構)隔離」的模式。儘管這增加了家庭傳播和社區傳播的風險,但騰出了更多床位,醫療資源可優先用於真正需要的人群。古阿烈強調,「新加坡老年人的疫苗接種率遠高於香港,這使得香港如果想從嚴格的隔離政策過渡至居家隔離,會相當困難。」
民眾不再恐慌
新加坡民眾對於新冠病毒的認知,也隨著政府教育和感染規模的擴大而逐漸改變。
2月18日,萬曉菲2歲的女兒突發高燒至驚厥,懷疑感染新冠病毒,她急急忙忙帶女兒前往新加坡竹腳婦幼醫院急診。醫生為她開了退燒藥和電解質水緩解症狀,在觀察4小時後即可回家,甚至無需等待核酸檢測報告。醫生告訴,如家長焦慮可以留院觀察,但並無必要。
兩天後,萬曉菲的家人陸續出現新冠症狀,快速抗原檢測顯示為陽性,他們均選擇了居家康復。之後,新加坡衛生部收到萬曉菲的女兒在診所確診的記錄後,寄送了抗原快速檢測儀及血氧儀供其自我監測,並指定一名遠程醫生負責跟進康復狀況。這是新加坡「居家康復計劃」 (Home Recovery Programme)的標準流程。該國從2021年9月15日逐步實施該計劃。
根據新加坡衛生部(MOH)的規定,除未接種疫苗或未完成接種的50歲及以上人士、已完成疫苗接種的80歲及以上人士、1歲以下的兒童,及醫生評估為不適合居家康復的1至4歲兒童等脆弱人群以外,居家康復為新加坡新冠確診患者的既定模式。若為無症狀或輕微症狀,則在確診後72小時內,留在家中自我隔離,至ART測試陰性即可自由活動。與確診患者有過密切接觸者(包括同屋住戶),會收到來自MOH的的健康風險警告(Health Risk Warning),需自我隔離7天。在自我隔離期間,若ART測試陰性仍可出門活動。
張毅穎對財新稱,公眾需要改變「新冠很危險」的思維定視,需要意識到大多數人已受到疫苗和加強針的保護,因此感染新冠病毒已不再具有與2020年和2021年相同的風險。儘管新加坡每日新增病例很多,醫院系統更為繁忙,但仍處於控制之中。這凸顯新冠病毒對於已完全接種疫苗和加強免疫的大多數人而言,確實不再危險。
張毅穎稱,隨著德爾塔和奧密克戎等高度傳染性病毒變體的出現,已越來越不可能在不依賴封鎖的情況下維持「清零」策略。通過實施嚴格的社會防疫措施和全面封鎖可實現「清零」,但這肯定會消耗巨大的經濟成本。
「新加坡的案例說明,長期的、可持續性的『共存』策略依賴於高疫苗接種率和自然的群體免疫。」張毅穎解釋說,只依賴前者而不依賴後者,可能需要重複接種疫苗;只依賴後者而不依賴前者,則可能導致許多人死亡。因此,謹慎地將二者結合起來,將是國家和社會尋求「與病毒共存」之道。
就在記者截稿時,香港位於銅鑼灣加路連山道的一幅私企擁有的商業地王,正在加建臨時疫苗中心,工地上工人熱火朝天地趕工,預計3月下旬便可投入使用。港府正在全力推進疫苗接種進度,最新的接種目標是在4月底前,12歲以上人士第二劑疫苗接種率從82%提升至90%,70歲以上長者的第一劑疫苗接種率從70%提升至90%。
*本文為財新網「星港錢潮」欄目特供新加坡眼。「星港錢潮」是中國領先的專業媒體財新為新加坡和香港經濟和商業報道推出的重磅欄目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