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通說
新加坡官宣外出不用戴口罩,大家出門敢摘嗎?
萬事通即時新聞
今日疫情數據
新增確診 7584 人
累計確診 106萬0723 起
新冠病毒肆虐新加坡2年,如今似乎終於來到了尾聲......
早前萬事通就說過,當局下次宣布放寬防疫政策可能就是要摘口罩了。果不其然,李顯龍總理昨天通過全國講話宣布: 從3月29日起,公眾可以選擇在戶外摘下口罩了。
說實話,比萬事通預想的要早了1-2個星期,不過也算是在預料之中,畢竟之前本地的“四大專家”都已經吹過風了。
那麼 問題來了,通心粉們敢摘下口罩嗎?
新加坡政府官宣戶外不必戴口罩
是接近抗疫終點,
還是“全民感染”?
雖然 新加坡每周二高峰期的日增確診病例在不斷減少著 ,然而昨日還是新增了8478起冠病病例,各大醫院急診部門的平均等候時間仍然比疫情前要長上許多, 種種跡象都表明疫情沒有走遠......
然而昨天上午11點,新加坡總理李顯龍通過全民講話宣布進一步放寬防疫措施: 從3月29日起,民眾去戶外將不再需要佩戴口罩,但如果選擇不戴則需要保持1米的安全距離,不過到了室內卻依舊需要佩戴口罩。
新政一出,迅速點燃了群眾的熱議,大多數網友都在問: 新加坡到底是接近抗疫終點,還是“全民感染”了呢?或者說疫情的終點就是接近全民感染所產生的群體免疫嗎?或許那些接種疫苗以後,對病毒免疫力比較強的可以躲過一劫,然而萬事通身邊的人,基本上已經被感染的七七八八了。
此時此刻,全島最開心的人應該就是無罩嫂了吧?
公共運輸上、商場內、電梯里算室內
組屋樓下、巴士站、天橋算戶外
群眾需反覆“摘、戴”口罩
那麼哪裡算室內,哪裡又算戶外呢?
根據當局官方網站公布的數據來看:辦公樓、商場、電梯、公共運輸、咖啡店等算室內。
而組屋樓下、巴士站、開放式有蓋走道/天橋以及公園等等都屬於戶外。
那麼如果群眾想在戶外摘下口罩,就會面臨一個需要不斷戴口罩,再摘口罩,再戴上的尷尬局面,舉個例子:
小睿在家裡不需要戴口罩,可是出門在電梯上則需要戴口罩、走到巴士站可以選擇把口罩摘下來,上了巴士又要把口罩戴上,在公園下了車則不需要戴口罩,走進商場前又需要把口罩戴起來,出了商場可以選擇把口罩摘下來,可如果途中路過咖啡店又要把口罩戴上......
說實話這是個技術活,因為任何一個環節出錯了都可能面臨罰款,如果對新政不夠熟悉的話還是不要輕易摘口罩的好......
專家:若戶外擁擠則最好戴口罩
不建議弱勢群體摘下口罩,
若病例反彈可能會調整政策
這種時候,新加坡的專家們是一定要出來湊個熱鬧的~
本地專家呼籲,若是在擁擠的地方,比如周末的烏節路,假期的沙灘與公園、參加戶外大型活動等等,最好還是把口罩戴上,因為病毒還是有傳播的風險的。那麼問題來了,有多少人算擁擠呢?
同時專家也指出,如果是弱勢群體, 比如免疫力低下的老人或者是未完成接種的幼兒,也不建議在戶外摘下口罩。 儘管病毒在戶外傳播的風險很低。
如果放寬防疫措施以後,新加坡的日增病例有所反彈,那麼當局還是會根據實際情況去調整政策的。
這個萬事通認同,不過如果真到了那個時候,臨時調整政策還來得及嗎?
口罩已成為“內衣”
不戴口罩就仿佛在裸奔
對於許多人來說,口罩已經戴了2年,都已經習慣了,想摘下來恐怕還需要一段時間適應。
有些網友表示,口罩甚至成為了新冠時期的“內衣”,突然不戴會很沒有安全感......而且沒穿內衣別人恐怕看不出來,沒戴口罩那絕對是人群中“最靚”的仔,“無罩嫂”是怎麼火起來的通心粉們應該不會忘記吧?
而且口罩也逐漸成為了人們展示個性的一種方法,網上的口罩種類也是五花八門,甚至有些人摘下口罩看起來不怎麼樣,戴上口罩瞬間顏值就提升了許多,既然如此為何要摘呢?
有網友表示:自己和同事共處了2年,竟然從來沒有看過對方不戴口罩的樣子......
網友:政府已經放棄?
摘口罩為了早日實現群體免疫?
針對當局允許戶外摘下口罩這一點,網友們的反應不一。
有些網友認為, 新加坡這是已經不想再管,徹底放棄了,越是這種時候,越是需要把口罩戴好。
有些網友表示,自己還是不敢摘下口罩, 因為中了新冠會被房東趕出家門。
更有網友認為,這是當局嫌病毒傳染的速度太慢了,所以索性徹底放開, 讓病毒更快傳播,早日實現群體免疫。
不過也有網友表示, 不要隨便批評一個國家領導人的決策,畢竟能坐上那個位置的人都不簡單,而且大家都是在摸著石頭過河,李總理也不一定是錯的,況且當局也說了如果病毒再次變異還是會重新收緊的,難道你能保證比李總理做的更好嗎?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不過從目前網友的反應來看, 選擇繼續佩戴口罩的人是大多數。
通心粉們,你會選擇在戶外摘下口罩嗎?原因是什麼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里留言交流~
- The End -
熱乾貨:全面的留學移民政策
冷知識:有趣的奇葩百態獅城
新鮮事:及時的坡島熱門新聞
#今日匯率
1 新元 = 4.6910 人民幣
1 人民幣 = 0.2131 新幣
(*截稿前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