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新加坡第二任和現任總理是怎麼選出的?第四代領軍人又將何時揭曉

2022-03-28

1984年底,李顯龍總理初入政壇時,人民行動黨資深領袖當中對於他當時應不應該從政曾出現不同的看法。

這些領袖提出反對的理由是什麼?面對當時反對黨開始奪下更多議席的局面,他們又如何看待行動黨內部的領導更新進程?

現任總理李顯龍(中)1984年踏入政壇,並在原德義區獲得超過八成的選票。圖為當年人民行動黨推介候選人時的情況,坐在李顯龍身邊的是楊林豐博士(左)和賈古瑪教授。(檔案照片)

剛於去年12月推介的新書《人民行動黨歷史——1985年至2021年》,講述了人民行動黨過去30多年的發展道路,包括行動黨如何因應不斷變化的時代格局和訴求步步改進,發展壯大。

編撰此書的薩稀賈古瑪(Shashi Jayakumar)接受了《聯合早報》專訪,分享了書中提及的部分內幕,以及梳理他對行動黨領導更新進程的觀察。

1984年新加坡全國大選,人民行動黨得票率大跌12.9個百分點。正是這樣的選舉結果,讓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確信,選定接班人的工作刻不容緩。選舉結束到新內閣公布之間的一周左右,就是決定新加坡第二代領導人的關鍵一周。

從大選投票日到新內閣12月31日正式宣布,僅九天。新加坡第二任總理吳作棟2012年接受《人民行動黨歷史》作者薩稀賈古瑪博士訪問時說,當時一些人,包括資深黨員認為,有必要檢討行動黨為何流失選票,應推遲將領導棒子交給新領導人。

但李光耀認為,基層情況在改變,當時的副總理吳慶瑞已退下,行動黨的自我更新更是勢在必行。他催促第二代領導班子要趕緊選出領軍人,並表示不論他們選擇誰,他都會接受。

除了觀察年輕領導人擔任部長和其他職務期間的表現,李光耀在1970年代後期也常與他們共進午餐,例如行動黨兩位組織秘書吳作棟和林子安、較少參與黨事務的陳慶炎博士,偶爾也包括丹那巴南。

李光耀也很有興趣知道年輕部長對彼此的看法。吳作棟回憶說,李光耀會要求年輕部長在紙上寫下其他部長在他們心目中的排位。

儘管李光耀屬意的人選是陳慶炎,但他堅信不能自己指定接班人。因此,李光耀決定在1984年底,讓年輕部長自己選出同儕之首,他不會加以干涉。根據陳慶炎的記憶,年輕部長們在行動黨總部討論了大約10天沒有結論。

12月30日,年輕部長們到陳慶炎家中召開會議繼續討論誰出任第一副總理,也就是新團隊的領軍人。

那天會議,吳作棟因出席另一個會議而遲到。會議開始不久,陳慶炎就自願退出,等吳作棟趕到時,大家已經選定他為領軍人,他也答應擔起重任。

這個會議後來被稱為「群英會」。吳作棟在12月31日告訴李光耀,年輕部長一致推舉他出任第一副總理。

有趣的是,根據薩稀發掘的其他文件,吳作棟在「群英會」前一天就提呈給李光耀一分內閣名單,註明由他出任第一副總理。至於為什麼這樣,薩稀在《人民行動黨歷史》中說,在陳慶炎家中舉行會議之前可能已經有了結論,開會只是為了最後的蓋章。所以,群英會上被選為接班人,吳作棟當時應該不感到意外。

吳作棟與部分黨中委 制定程序提名及確認接班人

新加坡第二次政治領導交替,當時的總理吳作棟很早就明確表示,副總理李顯龍是他與內閣同事明確選擇的下任總理。

儘管如此,吳作棟在與一些行動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成員商議後,還是制定了一套程序來提名和確認接班人。

部長和議員為此分別召開三次會議,先是部長在2004年5月22日,由前副總理黃根成召集吃午餐,大約10名部長在會上做了一致的決定。同月28日,他們將人選提呈給行動黨議員小組(caucus)。這時,議員也受邀提名其他人。毫無意外,沒有出現其他名字,議員一致支持選擇李顯龍為接班人。最後則由黨中委會確定這項安排。

(檔案照片)

吳作棟希望這個程序成為傳統,因為接班人選雖然在2004年很明確,但未來的接班計劃或許不會那麼直接。

新加坡第二任和第三任總理就是這麼誕生的,下來的第四代領軍人是誰、會以什麼方式推選出來,相信下來幾個月就有分曉。

文:楊浚鑫、陳可揚

編導:藍雲舟

剪輯:林偉健

攝像:林國明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


相关文章

  • 留學獅城不踩雷:新加坡入境物品攜帶全攻略,禁帶與必帶一鍵拿捏
  • NUS王鑫超榮獲IEEE AI 十大值得關注人物之一
  • 緊急警報!新加坡骨熱痛病例激增!你的保險能賠嗎?
  • 是被風吹還是惡作劇? 行動黨宣傳冊和工人黨海報如此「接地氣」
  • 解碼新加坡COMPASS機制:企業員工多元化如何被評估?
  • 🇸🇬🇲🇾 越堤族:住在新加坡的開銷壓力真的比住在新山少‼️獅城衣食住行比JB省錢‼️
  • ​直通新加坡!柔新特區基建狂飆,中企如何搶占先機?(二)
  • 🇸🇬 新加坡大選投票Q&A一次搞清楚!幾點去投票、老人家可以優先投票嗎、哪些事情不能在投票的時做,一文看懂🔍
  • 跨國公司撤離+選邊站」雙重衝擊!黃循財總理:行動黨絕不拿人民未來"賭國運"